X
溯农图片

一个账号同步登录溯农多个系统

豆根蛇潜蝇


简 介

英文名soybean root miner异名大豆根潜蝇、大豆根蛇潜蝇、大豆根蛆 豆根蛇潜蝇,学名:Ophiomyia shibatsuji (Kato),异名Melanagromyza shibatsuji Kato;M.centrosematis Kato,属双翅目,潜蝇科。为害大豆、野生大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河北等地。

[为害症状]主要以幼虫为害大豆根颈及地下部分。幼虫沿皮层内侧和木质部外侧取食,由上向下钻蛀,形成褐色蛇形蛆痕,并排泄出粪便,造成根皮层腐烂,并刺激韧皮组织木栓化,形成肿瘤。随着根的横向生长,使根皮沿蛀道产生破裂,造成“破肚”的现象。受害幼苗生长衰弱,植株矮小,分枝和结荚减少。重者叶片变成黄色,乃至整株枯死。此外,成虫也可用产卵管刺破大豆叶片表皮层后,吸食汁液,在被害处形成小白点,以至透明的小孔或枯斑。

[发生规律]内蒙古、东北一年发生1代。以蛹在大豆根茬或土壤中越冬。

[形态](1)成虫:成虫体长约2.3mm,黑色。复眼暗红色。头顶宽约为复眼宽的1.5倍。单眼三角区尖端伸达额区中部。触角3节,端节球形,芒光滑,生于端节基背面。翅透明,略带浅紫色金属闪光。前翅翅脉棕黑色,前缘脉粗大,径中横脉位于中室外侧2/3处。腹部具黄绿色金属光泽。(2)卵:橄榄形,长0.4mm,白色透明。(3)幼虫:末龄幼虫体长3.5~4mm,半透明,乳白色略发绿。口沟黑色。前胸气门1对,向背伸出,端部暗棕色,端截面具24~30个气门孔排成2行。后气门1对,位于腹部第8节背面,向尾端平伸,端部膨大呈喇叭状,截面有28~41个气门孔。(4)蛹:长2.5mm,长椭圆形,黑褐色,前、后气门突明显。

[习性](1)成虫:成虫羽化后在豆株间活动,交尾后把卵产在豆苗胚轴的下表皮,卵多散产,每株着卵1粒,产卵期4~7天,每头雌蝇产卵20~40粒。成虫期6~8天,6月中旬进入产卵盛期。(2)幼虫:幼虫孵化后,沿胚轴表皮向根部蛀食为害。末龄幼虫在距土表5~10cm处化蛹后越冬。6月下旬至7月下旬是幼虫为害盛期,持续20~40天。

[防治](1)农业防治:合理轮作,进行深耕秋翻,蛹翻入土下30cm则不能羽化。适期早播,尽可能避开成虫产卵和孵化盛期,能减轻为害。(2)药剂防治:①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加多福合剂拌种,用水量为种子重量的1%,加辛硫磷0.15~0.20%、多福合剂0.3%,喷在种子上拌匀,阴干后播种。大豆对辛硫磷敏感,用量不能超过2%。②药剂喷雾。在大豆长出第l片真叶时是成虫产卵盛期,或2.5%溴氰菊酯乳油 3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 000倍液,或40%绿菜宝乳油 1 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 1300倍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