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蓝:芥蓝黑斑病

芥蓝黑斑病

简 介

英文名Kailan Black Spot异名芥蓝黑霉病 芥蓝黑斑病是芥蓝的一种主要病害。各地均有发生。发病率一般在30%左右,严重时发病率可达100%,对生产有显著的影响。

[为害症状]各地生育期都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发展。发病初期在病部产生水渍状褐色坏死小斑,逐渐变成很小的近圆形斑,中心黄褐色,边缘紫褐色。随病情发展,病斑呈略带轮纹的大中型坏死斑,边缘不明显,有黄绿色晕环。空气潮湿,病斑的正反表面都生出呈轮纹分布的灰黑色霉状物,即病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多个病斑相互连接,使叶片黄化早衰,提早枯死。

[病原]病原为甘蓝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 (Schweinitz)Wilt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1)形态。分生孢子长卵形或倒棍棒状,棕褐色,具横隔3~10个,纵隔0~4个,分生孢子链生,常8~10个连成一串,大小(15~90)μm×(6.25~17.5)μm,嘴胞短,色泽较深。(2)特性。分生孢子的萌发温度范围为1~40℃,适温为28~31℃,菌丝生长适温为25~27℃。

[侵染](1)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土壤中、采种株上以及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2)传播特点。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萌发产生芽管,从寄主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环境条件合适时,病斑上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田间借风雨传播,重复侵染,蔓延为害。

[发生规律](1)发病时期。南方多发生在3月份及10~11月份。北方多发生于5~6月份及秋季。(2)气候因素。在温度为17~25℃的高湿条件下易发病。特别在连续阴雨时最易发病。(3)栽培因素。肥料不足、生长衰弱、管理不善发病重。

[防治](1)种子处理:用50℃温水浸种20~30分钟后立即移入冷水中降温,晾干后播种。用种子量0.2%~0.3%扑海因拌种,也可用根腐灵200倍液浸种2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播种。(2)农业防治。采用与非十字花科蔬菜隔年轮作。及时做好清园工作,清除病残体。种植地块要求排水通畅;土壤要进行深耕翻晒,定植地筑成深沟高畦,沟深30cm,在秋季雨水多时可起到排渍作用。15m宽的畦栽2行,适当增加株距,有利于通风降湿。保护地栽培,当早春定植时昼夜温差大,白天20~25℃,夜间12~15℃,相对湿度高达80%以上,利于此病的发生和蔓延。应重点调整好棚内温湿度,尤其是定植初期,闷棚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棚内湿度过大温度过高。(3)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2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 1 5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 2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 400倍液,或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结合防治细菌性病害,还可选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600~800倍液喷雾,隔10~15天喷1次,根据病情防治1~3次。保护地栽培在发病初期每亩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 1kg,隔7~9天1次,连续防治3~4次。也可用45%烟剂百菌清或15%烟剂速克灵,每亩200~250g熏一夜,次日清晨及时放风排烟。

相关版权声明

产品溯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