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 英文名Clavated calabash powdery milde 白粉病是瓠瓜的一种重要病害。各地均有发生。瓠瓜生长的中、后期发病重。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瓠瓜叶片,茎蔓、叶柄、卷须也可被侵染。(1)叶片。先出现近圆形白色小粉斑,病斑不断扩大,数量增多,病斑相互融合,最后形成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严重时全叶布满白粉,后期白粉变为灰白色,重病叶最后呈灰黄褐色,并从叶缘干枯死亡,叶片卷曲。有病初可见叶面无明显的白色粉状物,而呈现边缘不明显的黄色圆斑,其叶背则生白色粉状斑。在老病斑霉层中间可呈现浅灰褐色。因病原仅吸器直接穿透寄主表皮细胞吸取营养,造成了白粉病一般在病叶上不出现坏死斑。(2)茎蔓、叶柄及卷须。病斑与叶上相似。在植株生长晚期有时病斑上可出现黑褐色小粒点。病害严重时,植株仅有梢部及长出不久的侧藤嫩叶保持绿色。 [病原]病原为瓜类单囊壳Sphaerotheca cucurbitae (Jacz.)Z.Y.Zhao.属子囊菌亚门真菌。(1)形态。分生孢子梗圆柱形,不分枝,无色。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30.2~39.5)μm×(7.38~22.12)μm。闭囊壳褐色,球形,直径67.5~122.4μm,无孔口,表面有附属丝。(2)特性。该菌系专性寄生菌,只在活体寄主上存活。(3)寄主。这种病原可以侵染瓠瓜、黄瓜、笋瓜、南瓜、西葫芦、西瓜、甜瓜、矮瓜、葫芦、茅瓜等。 [侵染]低温干燥地区,病原以子囊壳随病残体遗留在田间越冬;在终年都有瓠瓜或其他寄主植物种植的温暖地区或温室,病原能辗转为害,无明显的越冬现象。越冬的闭囊壳在气温达到20~25℃时散发出子囊孢子,或由菌丝形成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发病后,发病部位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在田间进行多次再侵染。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主要靠气流传播,雨水也能传病。至晚秋,在一些地方的病株中下部老熟叶片上可形成有性世代闭囊壳。 [发生规律](1)气候因素。发病条件要求不严格,一般在气温16~24℃,空气相对湿度45%~75%时,病势发展快,超过95%会抑制病害蔓延。尤以高温时晴雨交替,天气闷热,或连阴雨天易于流行。温室及大棚容易造成湿度较大、空气不流通的小气候,故常较露地发病早而重。(2)栽培因素。凡枝叶荫蔽,通风不好,光照不足,排水不良,株间湿度大,植株长势弱,氮肥施用过多及邻近温室、大棚的田块易于发病。 [防治](1)农业防治。选择地势较高、排灌良好的地块种植瓠瓜。合理密植,摘除下部老叶、病叶,注意田间通风透光;科学浇水,降低植株间空气湿度;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生长中后期及时追肥,促使植株稳健生长,增强抗病力。(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开始施药。药剂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 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 2 000倍液(安全间隔期为20天),施药间隔10~15天;或62.25%腈菌?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安全间隔期为18天;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 500~600倍液,或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农抗120)水剂 200倍液,间隔7~10天。在产生抗药性而不易防治的地区,可用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 2 000倍液,间隔20天。视病情决定施药次数。白粉病原对一些药剂易产生抗性,应注意药剂的选择和轮换使用。有些瓜类或不同品种对硫制剂的敏感程度不同,在气温过高或植株生长幼嫩时易产生药害。为避免产生药害,在气温超过32℃时不宜喷药;若遇闷热天气,喷药时药液浓度亦应适当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