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瓜:瓠瓜霜霉病

瓠瓜霜霉病

简 介

英文名Clavated calabash downy milde 霜霉病是瓠瓜的一种常见病害。各地均有发生,对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的正面先出现黄绿色点状病斑,逐渐发展成多角形的浅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融合成大病斑,整个叶片干枯。

[病原]病原为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pora cubensis (Berk.et Curt.)Rostov.属鞭毛菌亚门真菌。(1)形态。孢囊梗从气孔伸出,单生或束生,无色。孢子囊淡褐色,柠檬形,单胞,顶端有突起。(2)寄主。这种病原可以侵染南瓜、葫芦、茭瓜、金瓜、佛手瓜、西瓜、甜瓜、香瓜、黄瓜、西葫芦、丝瓜和苦瓜等。

[侵染]全年种植瓜类地区,病原在病株上辗转为害。在北方病原有可能从南方随风吹来,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冬春保护地瓠瓜霜霉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秋露地瓜秧和保护地病秧,以及来自苗床的带病苗。孢子囊萌发时直接产生芽管或游动孢子,从气孔或表皮侵入,病害潜育期为3~7天,后又在病部产生孢子囊,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着落于叶片表面,引起再侵染。病原孢子囊形成要求有高湿环境,萌发和侵入过程则只有在水膜、水滴的条件下才能完成。

[发生规律](1)气候因素。温、湿度是病害发展流行的主要条件。高温、高湿、叶缘吐水和叶面结露利于发病,叶面没有水滴或水膜,孢子囊不能萌发和侵入,病害就不会发生。雨季易发病。发病适宜温度为27℃,温度低于15℃或高于28℃,不利于病害的发生。(2)栽培因素。田间湿度大,通风不良,植株生长衰弱,发病重。地势低洼,土壤质地差,肥料不足,栽培过密,通风不良,浇水次数过多,都能引起病害加重发生。温室大棚内通风不良,湿度过高,结露多,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和病原的萌发、侵入,易引起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防治](1)农业防治。搭架栽培。雨后注意排水降湿,及时摘除病叶,加强通风透光。(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50%甲霜铜或甲霜铝铜6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800~1 000倍液,或56%靠山颗粒剂700~800倍液。

相关版权声明

产品溯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