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小麦颖枯病

小麦颖枯病

简 介

英文名Wheat septoria nodorum blotch 小麦颖枯病在我国冬、春麦区均有发生,以北方春麦区发生较重。一般叶片受害率为50%~98%,颖壳受害率为10%~80%。受害植株,穗粒数减少,籽粒皱缩干秕,出粉率降低,早期受害还可影响成穗率。一般减产1%~7%,严重者可达30%以上。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小麦未成熟穗部和茎秆,也为害叶片和叶鞘。(1)穗部。部分小穗颖壳上产生深褐色斑点,后扩展到整个颖壳,病斑枯白色,其上散生小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时,籽粒不结实。小麦乳熟阶段之前穗部症状明显,容易辨认,当颖壳全部转黄后,病斑不明显,但病部仍可见小黑点。(2)茎节。茎节发病,病斑褐色,能侵入导管并将其堵塞,使节部畸变、扭曲,上部茎秆折断而死。(3)叶片。叶片染害,初生椭圆形淡褐色小斑,后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有淡黄晕圈,其上密生小黑点,剑叶被害扭曲枯死。

[病原]病原为颖枯壳针孢 Septoria nodorum Berk.,属半知菌亚门。其有性态是颖枯球腔菌 Leptosphaeria nodorum Müler,属子囊菌亚门,在我国未发现。(1)形态。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暗褐色,直径(54~143)μm×(54~111)μm,埋于寄主表皮下。分生孢子初为单胞,成熟后有3个隔膜,长椭圆形至圆筒形,微弯曲,无色,大小(15~32)μm×(2~4)μm。(2)特性。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3℃,低于6℃或高于36℃,生长显著延缓。分生孢子侵染温度范围为10~25℃,以22~24℃最适。分生孢子萌发需湿润的环境,相对湿度90%以上或有游离水存在的条件下,孢子萌发最好。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可在死的小麦组织上有周期性的再生。

[侵染](1)越夏和越冬。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夏、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在病粒表面越夏或越冬。(2)侵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寄主。病部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

[发生规律](1)感病期。颖枯病菌仅能侵染未成熟的麦穗,随着麦穗成熟度的增高,感病程度也逐渐减弱。(2)气候因素。高温多雨气候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3)栽培因素。病残体和种子带菌的有无和多少是影响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10%的种子带菌即可为病害大流行提供足够的菌源。麦田长期连作、土质贫瘠、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均易发病。春麦播种晚,生育期延迟,可加重病害发生。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播种前50%多福合剂500倍液浸种48小时。也可用种子重量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2年以上轮作。选用无病种子。春麦适时早播,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麦收后深耕灭茬,清除病残体,消灭自生麦苗。(3)药剂防治:重病区,可在小麦分蘖前期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2 000倍液。每隔15~20天喷1次,连续1~3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