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小麦秆枯病

小麦秆枯病

简 介

英文名Wheat stem blight 小麦秆枯病在我国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均有发生,部分地区发病较严重。病田发病率一般在10%左右,个别重病地块发病率可达50%以上。

[为害症状](1)苗期。幼苗出土后1个月便可出现症状,最初在幼苗第1片叶与芽鞘之间有针尖大的小黑块,以后逐渐蔓延到叶片、叶鞘及叶鞘内,有黑色粪状物,四周有梭形的褐色白斑。(2)成株期。病株拔节后,在叶鞘上形成有明显边缘的褐色云斑,病斑中间有黑色或灰黑色的虫粪状物。叶鞘与茎秆间逐渐发生一层白色菌丝,将内外层紧紧粘贴在~起。由于叶鞘受损,有的叶片下垂卷缩,叶色变为紫色,后枯黄,茎秆内充满白色菌丝。病株略有矮化。

[病原]病原为禾谷绒座壳 Gibellina cerealis Pass.,属子囊菌亚门。(1)形态。子囊壳椭圆形,大小(300~430)μm×(140~270)μm,长颈外露。子囊棒状,有短柄,大小(118~139)μm×(13.9~16.7)μm,内有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黄褐色,梭形,两端钝圆,双胞,大小(27.9~34.9)μm×(6~10)μm。(2)特性。菌丝和子囊孢子可在土中存活3年以上。

[侵染](1)越冬。病菌随病株残体遗落在土中存活。(2)侵入。土壤潮湿时,子囊孢子即从子囊壳中逸出,并进入土中,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冬小麦播种出苗后,病菌的菌丝和子囊孢子在适宜条件下活动或萌发,侵染小麦幼苗的芽鞘或叶鞘,引起发病。一般很少发生再次侵染。

[发生规律](1)感病期。麦苗在三叶期前为病菌侵入适期,三叶期后抵抗力增强,分蘖后感病很轻。(2)农业防治:土壤中病菌数量越多,发病越重。土壤温度低、湿度大时,有利于病菌侵染。冬小麦晚播,病害发生重。施肥不足,土壤瘠薄,栽培不良,植株生长衰弱时,发病较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种抗病品种。重病田应与其他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适期播种,合理施肥,增强小麦抗病能力。麦秸、麦糠沤肥要充分腐熟后施用。开沟排渍,雨后及时排水,避免苗期土壤过湿。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株,集中沤肥或烧毁,深翻土地。(2)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5%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