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小麦秆黑粉病

小麦秆黑粉病

简 介

英文名Wheat flag smut异名乌麦、黑疸 小麦秆黑粉病在全国各麦区均有发,以北方冬麦区发生较普遍。

[为害症状]主要侵害叶片、叶鞘及茎秆,极少数发生在颖壳或种子上。发病初期,在茎、叶、叶鞘等部位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后渐转变成银灰色,逐渐隆起,最后寄主表皮破裂,露出黑粉,即病菌的厚垣孢子。病株显著矮小,分蘖增多,病叶卷曲畸形,多数病株不能抽穗而卷曲在叶鞘内,或抽出畸形穗。轻病株只有部分分蘖发病,其余分蘖仍能正常抽穗结实。

[病原]病原为小麦条黑粉菌Urocystis tritici Korn,属担子菌亚门。(1)形态。冬孢子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大小(12~16)μm×(9~12)μm。常1~4个冬孢子形成圆形至椭圆形的冬孢子团,褐色,大小(35~40)μm×(18~35)μm,四周有很多不孕细胞,无色或褐色。(2)特性。冬孢子萌发后形成先菌丝,顶端轮生3~4个担孢子。该菌存有不同专化型和生理小种。

[侵染](1)越冬。病菌以冬孢子团散落在土壤中,或以冬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及粪肥中越冬或越夏。(2)侵入。小麦播种后,当种子发芽时,病菌冬孢子也同时萌发,以侵染丝通过小麦芽鞘进入生长点。随着小麦的发育进入叶片、叶鞘和茎秆中,在麦株表皮下形成孢子堆,产生大量冬孢子,次年春季呈现症状。病菌一年只侵染一次,发病后没有再侵染。小麦收获,病健小麦集中一场,混收混打,人为混杂和风力传播,飞散的病菌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可使种子带菌远距离传播。

[发生规律]该病发生与小麦发芽期土壤温度有关,土温在9~26℃范围内均可侵染,最适温度20℃左右。一般干燥地块较潮湿地块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是防治小麦秆黑粉病的有效措施。药剂可以选用2%戊唑醇可湿性粉剂,或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醇乳油,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2)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整地保墒,适度浅播,缩短出苗时间。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