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电光叶蝉

电光叶蝉

简 介

英文名zig-zag winged leafhopper 电光叶蝉,学名:Inazuma dorsalis (Mot乳油hulsky)。属同翅目,叶蝉科。为害水稻、玉米、高粱、粟、甘蔗、小麦、大麦等。黄河以南各稻区。

[为害症状]以成、若虫在水稻叶片和叶鞘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株生长发育受抑,造成叶片变黄或整株枯萎。此外,电光叶蝉还可传播水稻普通矮缩病。

[发生规律](1)发生世代:浙江一年发生5代,四川5~6代,台湾一年发生10代以上,各虫期周年可见。(2)越冬及虫源:卵在寄主叶背中脉组织里越冬。(3)发生时期:长江中下游稻区9~11月为害最重,四川东部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台湾6~7月份和10~11月份受害重。(1)发生世代:浙江一年发生5代,四川5~6代,台湾一年发生10代以上,各虫期周年可见。(2)越冬及虫源:卵在寄主叶背中脉组织里越冬。(3)发生时期:长江中下游稻区9~11月为害最重,四川东部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台湾6~7月份和10~11月份受害重。

[形态](1)成虫:体长3~4mm,黄白色,具淡褐色斑纹。头部黄白色,复眼暗褐色,单眼黄色。小盾片浅灰色,基角处各具1个浅黄褐色斑点。前翅淡灰黄色,其上有1宽的黄褐色带,自前缘近基部处斜向爪片末端,色带的前缘有1角状缺刻,后缘中间有1淡白色半圆形斑,使色带呈闪电状,色带的周缘色浓,特征极为显著。翅端部近爪片末端处还有1个较大的黄褐色斑点。胸部及腹部腹面均为黄白色,散布暗褐色斑点。(2)卵:长1~1.2cm,椭圆形,略弯曲,初白色,后变黄色。(2)若虫:共5龄。末龄若虫体长3.5 mm,黄白色。头部、胸部背面、足及腹部最后3节侧面呈褐色,腹部第1~6节背面各有1对褐色斑纹。翅芽伸达腹部第4节。

[习性]成虫产卵于稻叶背面中肋组织内,少数产于叶鞘内。卵粒排列成行,偶有散产。在产卵痕的周围生有白色粉状物。雌虫寿命20天,雄虫15天左右。产卵期7~23天,每雌可产卵40~320粒,一般130粒左右。卵期12~16天,若虫期16~19天。若虫多栖息于叶鞘处,成虫则在叶鞘和叶片上取食,受害处无白色斑点。

[防治](1)农业防治。选用高产抗虫品种,是防治虫害最有效的措施。冬、春季和夏收前后,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杂草。因地制宜,改革耕作制度,避免混栽,减少桥梁田。加强肥水管理,避免稻株贪青徒长。有水源地区,水稻分蘖期,用柴油或废机油15千克/ hm2,滴于田中,待油扩散后,随即用竹竿将虫扫落水中,使之触油而死。滴油前田水保持3mm以上,滴油扫落后,排出油水,灌进清水,避免油害。早稻收割后,也可立即耕翻灌水,田面滴油耕耙。(2)物理防治。该虫有很强的趋光性,且扑灯的多是怀卵的雌虫,可在6~8月成虫盛发期进行灯光诱杀。(3)药剂防治。大田虫口密度调查,成虫出现20%~40%,即为盛发高峰期,加产卵前期,加卵期即为若虫盛孵高峰期。再加若虫期1/3天数,就是2、3龄若虫盛发期,即药剂防治适期。此时田间如虫口已达防治指标,参照天敌发生情况,进行重点挑治。早稻孕穗抽穗期,每百丛虫口达300~500只;早插连作晚稻田边数行每百丛虫口达300~500只,而田中央每百丛虫口达100~200只时,即须开展防治。病毒病流行地区,早插双季晚稻本田初期,虽未达上述防治指标,也要考虑及时防治。施药时田间要有水层3mm,保持3~4天。农药要混合使用或更换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药剂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或50%叶蝉散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剂1 000倍液,或50%倍硫磷乳剂1 000倍液。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