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褐边螟

褐边螟

简 介

英文名 褐边螟Catagela adjurella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国内分布北限为黄河以南,南至广东、广西、云南,东临滨海,西达四川。一般发生减产5%左右,严重发生时可减产50%。为害水稻、稗、鸭舌草、荆三棱等。

[为害症状]幼虫钻茎而入,多从水稻剑叶叶鞘空隙处向下蛀入茎秆第1节,蠕行至白色柔嫩组织处蛀食,可转株为害。

[发生规律](1)世代。发生代数、发生期与三化螟相似。(2)越冬。末龄幼虫在寄主残留株或背风向阳的沟边杂草上越冬。

[形态](1)成虫。雌蛾体长10mm左右,翅展20~23mm。前翅黄褐色,前缘褐色,从顶角到后缘具1条褐色斜纹,翅中央具棕褐色小点3个,排列成等边三角形,外缘具棕褐色小点7个,缘毛浅黄色,后翅银灰色。雄蛾体长7~8mm,翅展16~19mm。前翅灰黄,翅尖斜纹及小点比雌蛾明显,腹部黄褐色,尾端无鳞毛。(2)卵。乳白色至青黑色。卵块为长椭圆形,覆盖灰黄色鳞毛。(3)幼虫。末龄幼虫体长15~20mm,头深褐色,胸部、腹部主要是绿色,从腹部第2节后渐渐转黄。(4)蛹。长11~13mm,初黄绿色,后变浅黄色,羽化前变成黄褐色。(5)茧。白色。[习性]成虫将卵块产在稻叶上,幼虫孵出后,爬至叶尖处吐丝下坠,借风扩散,从茎上钻孔为害。水稻孕穗或抽穗时,则从剑叶叶鞘空隙处向下钻入茎秆的第1节,爬至白色幼嫩组织处蛀食。转株为害的,先把近水面的稻茎咬断后吐丝封口,咬断茎的另一端形成囊状物,幼虫隐藏在其中浮在水面上,碰到新稻株后,爬至稻茎上向内蛀食,钻入新株后又吐丝遮住蛀孔。该虫喜在湿润的环境中生存,喜在旱秧田中为害,转株为害现象明显。

[习性]成虫将卵块产在稻叶上,幼虫孵出后,爬至叶尖处吐丝下坠,借风扩散,从茎上钻孔为害。水稻孕穗或抽穗时,则从剑叶叶鞘空隙处向下钻入茎秆的第1节,爬至白色幼嫩组织处蛀食。转株为害的,先把近水面的稻茎咬断后吐丝封口,咬断茎的另一端形成囊状物,幼虫隐藏在其中浮在水面上,碰到新稻株后,爬至稻茎上向内蛀食,钻入新株后又吐丝遮住蛀孔。该虫喜在湿润的环境中生存,喜在旱秧田中为害,转株为害现象明显。

[防治]防治策略是主控虫源,重治秧田、桥梁田,挑治二代大田。(1)农业防治。选用抗品种,如中抗品种有镇稻2号。冬闲田冬前翻耕浸田,以减少越冬虫源。免耕田春季灌水淹蛹。掌握在化蛹期(常年在4月下旬),灌水淹蛹控虫,以压低主要虫源田有效虫口。调整栽播期,一季稻大面积移栽期尽可能调至一代蚁螟盛孵期,这时栽插,能致60%蚁螟死亡。或调整播期使大面积一季中稻在8月15日前齐穗,单季晚稻在8月底破口,以避开卵孵盛期,减轻为害。根据预测预报,在一代化蛹期灌水淹蛹,能致大量蛹死亡,控虫效果十分明显。灌水深度保持在10cm以上,淹水时间要求在1周左右。拔除白穗株。在白穗初现,大量幼虫还在植株上部为害时连根拔除白穗株,既防止幼虫的转株为害,又可减少虫源。齐泥割稻能直接杀死部分幼虫,破坏幼虫的越冬场所,提高越冬死亡率。(2)物理防治。利用频振灯诱集成虫应掌握在发蛾始盛期开始开灯,诱杀成虫。(3)药剂防治。狠治一代秧田,挑治二代大田,重治三代卵孵盛期与破口期相遇的单季晚稻和早栽双季晚稻。孵化始盛期,当枯心团达900个以上/ hm2,应立即用药,在30~60个的可推迟到孵化高峰时用药,到孵化高峰仍未达30个可只挑治枯心团,或在卵孵盛期内对大肚10%到抽穗80%的田块掌握5%~10%破口露穗时用药防治。55%特杀螟可湿性粉剂,是由沙蚕毒素类农药杀虫单与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Bt)复配而成的,复配后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25%杀虫双,防枯心用200倍液喷雾,防白穗用150~200倍液喷雾。施药期需保持3mm田水3~5天。40%螟施净乳油,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同时具有胃毒、触杀、杀卵的效果。卵期到幼虫初龄期均可用药。可在拔秧前3~5天,用300倍液喷雾,可预防大田枯心和枯鞘。稻田用药时应有寸水,并保持3~5天。也可在始见枯鞘或枯心时用800倍液喷雾,破口抽穗期700倍液喷雾。乐斯本单剂和乐斯本与杀虫双混剂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推荐用量乐斯本450~600毫升/ hm2,或乐斯本300毫升/ hm2加杀虫双2250毫升/ hm2,对水750千克喷雾。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