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简 介

英文名Rice bacterial sheath rot异名水稻细菌性鞘腐病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主要发生在东北稻区,浙江曾有发生。

[为害症状](1)叶片。叶片病斑初为褐色水渍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呈纺锤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条斑,赤褐色,大小约1~5mm,边缘有水渍状黄色晕纹,后期病斑的中心变灰褐色,组织坏死,但不穿孔。病斑常融合形成大条斑,使叶片局部坏死。病斑不产生菌脓。(2)叶鞘。多发生在剑叶叶鞘上,初生赤色短条状病斑,后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心组织也变灰褐色坏死。剥开叶鞘,茎上有黑褐色条斑。(3)穗部。抽穗前剑叶叶鞘发病严重时,往往抽不出穗。已抽出穗受害部多在新抽穗的颖壳上,初为近圆形褐色小斑点,严重的不但整个颖壳变褐色,有的还可深入到米粒上。

[病原]病原为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 Van Holl,是一种假单胞菌属细菌。(1)形态。菌体秆状,单生,大小(1~3)μm×(0.8~1.0)μm,极生鞭毛2~4根。

[侵染]病原菌在种子上和病组织中越冬,成为第二年主要初侵染源。田边的杂草寄主也可带菌。条件适宜时,通过伤口侵入机体,也可通过水孔、气孔侵入。病原菌可在水中存活20~30天,并可以随水流传播。

[发生规律](1)菌源。一般病种子数量多、上年残存的水稻病残体多,病原菌数量就越多,发病就越重。(2)气候因素。温度25~30℃,湿度85%以上容易发病。水稻抽穗扬花前后,天气阴冷,风大、降雨量大,雨次频繁,易造成叶片及穗部伤口多,发病较重。台风暴雨常促成病害蔓延,低温可加重为害。(3)栽培因素。土壤酸性、偏施氮肥、长期水淹或灌串,都有利于发病。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检疫:加强检疫,防止病种子调入和调出。(2)农业防治:因地制宜的选择抗病、耐病品种。合理搭配施用氮、磷、钾肥,控制好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可减轻病害的发生。适时晒田,水稻孕穗到抽穗灌浆期要保持浅水层。切忌灌水过多或长期水淹,防止病田水串流。清除田边杂草,降低病原菌数量。(3)种子处理。先将种子用清水浸泡12小时,再放入40%的强氯精200倍液中浸泡12小时,然后用清水洗净,催芽播种;也可用10%叶枯净2 000倍液浸种24~48小时,捞出后催芽、播种;或者用80%402抗菌剂2 000倍液浸种2天,或用福尔马林50倍液浸种3小时,再闷种12小时,洗净后再催芽。用浸种灵乳油2毫升,对水10~12升,充分搅匀后浸稻种6~8千克,浸种36小时后催芽播种,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4)药剂防治:在水稻三叶期和移栽前5天各喷施1次10%强氯精500倍液,预防本田发病。发病初期应及时喷药,防止扩大蔓延。常用的药剂有每公顷用35%克壮?叶唑可湿性粉剂420~525克,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225~375克,或20%噻菌铜悬浮剂300~390克,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4~81克,或15%叶枯唑可湿性粉剂300~375克,或20%噻菌茂可湿性粉剂450~600克,或72%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150~300克,或20%噻森铜悬浮剂300~375克,或5%菌毒清水剂124.5~180克,或,或45%代森铵水剂345克喷雾。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