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玉米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

简 介

英文名Corn Brown Spot 玉米褐斑病原是玉米生产上的次要病害,虽然各地均有发生,但损失不大。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玉米产区普遍发生,造成大面积流行,危害十分严重,其中,在华北地区和黄淮流域的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危害更重,已经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为害症状]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田间症状有整株黄点型和局部褐斑型2种。(1)整株黄点型。一般是整株叶片发病,叶片上出现密集及大小分布较均匀的小黄点,使叶片和植株呈现失绿发黄,密集的小黄点老熟后变成褐色的孢子堆,内有休眠孢子。孢子堆不破裂。(2)局部褐斑型。主要发生在叶鞘、叶主脉上。病斑浅褐色,叶肉组织变为红黄色。主脉发病,病斑红褐色,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

[病原]病原为玉蜀黍节壶菌Physoderma maydis Miyabe.,属鞭毛菌亚门。休眠孢子椭圆形,大小(22~45)μm×(18~30)μm,一端扁平有盖,萌发时盖开启,内生具乳头状突起无盖的排孢,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大小(5~7)μm×(3~4)μm,具单尾鞭毛。孢子囊长椭圆形至长卵圆形,薄壁。

[侵染](1)越冬。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2)侵入。第2 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叶片和叶鞘。

[发生规律](1)气候因素。高温高湿、阴雨日较多的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2)栽培因素。一般连作地块和低洼潮湿地块发病较重,土壤瘠薄和缺肥地块较肥沃地块病害发生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5%的34%卫福胶悬剂拌种。(2)农业防治:实行3年以上轮作。推广旱播与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密植,施足底肥,适当追肥。始见病叶时及时摘除,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及时深翻。(3)药剂防治:玉米4~5叶期喷洒20%三唑酮乳油3 000倍液,或12.5%烯唑醇乳油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800倍液,或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