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秀夜蛾

秀夜蛾

简 介

英文名Amphipoea fucosa异名麦秀夜蛾 秀夜蛾,学名Amphipoea fucosa (Freyer)。又称为麦秀夜蛾,属鳞翅目,夜娥科。为害小麦、大麦、黍、糜等麦类及玉米等,受害作物一般减产10%~20%,严重发生时减产40%~50%,是春麦区重要的麦类害虫。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限由东向西,逐渐南倾,河北见于宣化,陕西见于关中平原,青海见于东部农业区,并再西延而至西藏的昌都、八宿、类乌齐、波密及扎达东邻前苏联东境及朝鲜北境,西向止于新疆、西藏甘肃。

[为害症状]幼虫3龄前蛀茎为害,4龄后从麦秆的地下部咬烂入土,并吐丝与其分辩缀成薄茧,栖息在薄茧内继续为害附近麦株,致小麦呈现枯心或全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

[发生规律](1)发生世代。北方春麦区一年发生1代(2)越冬及虫源。以卵越冬

[形态](1)成虫:成虫体长13~16mm,翅展30~36mm,头、胸部黄褐色,腹背灰黄色,腹面黄褐色前翅灰黑色或锈黄色,基线色浅,内线、外线各2条,中线1条,共5条褐线且明显环纹、肾纹白色或锈黄色,上生褐色细纹,边缘暗褐色亚端线色浅,外缘褐色,缘毛黄褐色后翅灰褐色,缘毛、翅反面灰黄色。(2)卵:卵半圆形,初产时乳白色,经3、4天变为褐色。(3)幼虫:末龄幼虫体长30~35mm,体灰白色,头部黄色,四周具黑褐色边,从中间至后缘有4个黑褐色斑从前胸后缘至腹部第9节的背中线两侧各具1条红褐色宽带亚背线略细,气门线较粗,均为红褐色腹部第8节前后各生2块黑褐色斑,第9腹节背面生6块黑褐色斑,中间2块较大臀板黄色,前缘有黑揭色边,其中间有2块黑褐色斑及近后缘有4个黑褐色小斑,排成~线。(4)蛹:蛹棕褐色,背面5~8节的前缘有明显的刻点,尾刺2根,末端呈弯钩状雌蛹生殖孔位于腹面第8节,雄蛹位于第9节

[习性](1)成虫:成虫白天隐藏在地边、渠边草丛下或田内作物下或土缝中,傍晚飞出取食,交尾后在晚上20~21时把卵产在小麦茎基叶鞘内侧距土面1~3cm处,每雌产卵3~21块,共产卵90~400粒,卵粒排成2~3行成1块,每块约30粒,产卵历期5~8天。(2)幼虫:幼虫蛀茎并有地下害虫的特点,幼虫期共50多天,一般蜕皮5次,老熟后在受害株附近1~3cm土内化蛹,蛹期20天左右。

[防治](1)农业防治。①合理轮作,尤其是水旱轮作,可显著减少秀夜蛾的发生②深翻土地除茬灭卵,集中烧毁可减少虫源翻地深度超过15cm初孵幼虫大部分不能出土③小麦三叶期浇水,这时正值初孵幼虫为害盛期,浇水后可减轻为害。(2)物理防治。成虫盛发期,大面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在产卵之前。(3)药剂防治。发生严重地区或田块,随播种施4%辛硫磷GR 30~45kg/hm2,对初孵幼虫防效80%以上幼虫期可用8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灌根。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