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棉花炭疽病

棉花炭疽病

简 介

英文名Cotton anthracnose 棉花炭疽病在苗期发病,引起苗枯,苗期发病率26%~70%,严重时可达90%以上。成株期发病,造成棉花烂铃的主要病害,严重年份病铃率达20%以上。棉区普遍发生,发病的多少受当年的气候及栽培条件的影响很大。

[为害症状]棉花各生育期均可发病,以苗期和铃期受害最重。(1)苗期。苗期发病发芽后出苗前受害可造成烂种,不能出土而死亡。幼苗出土后,茎基部出现红褐色至紫褐色条斑,后扩大变褐,略凹陷,严重时失水纵裂,幼苗倒伏死亡。潮湿时病斑上产生橘红色粘质物,即分生孢子。子叶发病,多在叶缘生半圆形褐色病斑,边缘红褐色,后干燥脱落使子叶边缘残缺不全。(2)成株期。成株期主要为害棉铃,叶及茎部很少发病。叶片发病病斑呈不整圆形,易干枯开裂。茎部被害,病斑呈红褐色至暗黑色,圆或长形,中央凹陷,表皮常破裂露出木质部,病株遇风易折断。棉铃发病,初生紫红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褐色病斑,稍凹陷。潮湿时,在病斑中央产生橘红色略带轮纹和粘结的分生孢子团。病斑可相互连接,扩大到全铃。铃内未成熟的纤维部分或全部腐烂,成为暗黄色的僵瓣。

[病原]病原为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ossypiiSouthw.,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棉小丛壳Glomerella gossypii (Southw.) Edgerton,属子囊菌亚门,在自然情况下很少见。(1)形态:①分生孢子盘。有暗褐色刚毛,刚毛具2~5个隔膜。②分生孢子梗短,排列成浅盆状。③分生孢子长椭圆或短棍棒形,单胞,无色,大小(9~26)μm×(3.5~7)μm,多数聚生,呈粉红色。(2)特性: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5~30℃,在37℃以上,或11℃以下,孢子不能发芽。适合发病土温为24~28℃,相对湿度85%以上。病菌在微碱性条件下,发育较好,pH5.8以下,停止生长。

[侵染](1)病原越冬: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棉籽短绒上越冬,少部分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内越冬,也有部分病菌在田间枯叶及烂铃残体上越冬。种子带菌是重要的初侵染源。棉子带菌率在30%左右,严重的在60%以上,甚至达100%。(2)传播:种子萌发时,病菌即开始侵染为害。由于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后,可形成具有长期潜伏特性的附着胞。棉花铃期这些潜伏的病菌,遇适宜条件,就能侵染和为害棉铃。病部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昆虫及灌概水等传播。此外,带菌棉籽还能通过轧花机将病菌传染到无病棉籽上。(3)发生时期:在棉苗出土后15天内是死苗高峰期;铃期多发生在接近吐絮的成熟棉铃上,以40~60天的棉铃为主,在生长老健和早衰的棉株上发病较多。

[发生规律](1)环境因素:此病的发生受气象因子的影响很大,尤其温度与湿度是决定病害流行与否的重要因素。苗期低温多雨、铃期高温多雨,此病就容易流行。(2)栽培因素:播种过早或过深、管理粗放、田间通风透光差或连作多年等,都可加重炭疽病的发生。连作地、土壤湿度大的地块,发病重。棉铃伤口多,发病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种子或彻底进行种子消毒是防治苗期炭疽病的关键。(1)药剂防治。水温保持在55~60℃浸泡种子30分钟,可杀死种子携带的大部分病菌,捞出晾干后即可播种。用种子重量0.5%的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或0.5%的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或0.5%的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1)农业防治:选用质量好的无病种子或种衣剂播种。加强田间管理,促使棉苗早发、壮苗,减少苗期发病。加强肥水管理,防止棉株铃期早衰和生长过旺。加强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使之不利于病菌侵染。及时防治棉铃害虫。搞好田园清洁,收获后清洁田园,深翻覆土。实行水旱轮作也可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2)物理防治。(3)化学防治:在苗期及铃期,于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于喷雾,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25%溴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500~8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800~1 0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