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甘薯黑痣病

甘薯黑痣病

简 介

英文名Sweet potato black scurf 甘薯黑痣病我国甘薯产区均有发生。病薯易失水,逐渐干缩,影响质量和食用价值。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薯块的表皮,病斑仅限于皮层,不深入组织内部。发病初期,病部初生浅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黑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大斑。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灰黑色霉层。发病重的病部硬化,产生微细龟裂。

[病原]病原为薯毛链孢Monilochaetes infuscans Ell.et Halst.ex Harter。菌丝初无色,后变成黑色。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基部略膨大,长40~175μm,具隔膜。分生孢子单胞,近无色,圆形至长圆形,大小(12~20)μm×(4~7)μm。

[侵染](1)越冬。病菌主要在病薯块上及薯藤上或土壤中越冬。(2)侵入。第二年,育苗时,引起幼苗发病,以后产生分生孢子,通过病薯、病苗、带菌粪肥、雨水等传播。

[发生规律](1)气候因素。土温较高有利于发病。夏秋两季多雨易发病。(2)栽培因素。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发病重。[比较]甘薯黑痣病与黑斑病薯块上都产生黑斑,区别在于黑痣病病斑不凹陷,仅陷于表皮。而黑斑病病斑凹陷,且深入薯肉,病斑下薯肉呈黑绿色。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种苗处理。移栽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浸苗10分钟,然后移栽。(2)农业防治: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连作。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壮苗。必要时采用高畦或起垄种植。雨后及时排水,减少土壤湿度。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