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粟纹枯病

粟纹枯病

简 介

英文名Millet sheath blight 粟纹枯病在各粟产区普遍发生,发病率一般可达10%~50%,重病区发病株率高达70%以上。

[为害症状]为害叶鞘,也可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鞘出现水浸状暗绿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其后,病斑迅速扩展成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云纹状的大病斑,边缘暗褐色,中间浅褐色。最后,病斑中央呈黄白色枯死。后期病斑上可见褐色的小菌核。

[病原]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的AG-1-IA菌丝融合群和AG-4菌丝融合群。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nk。形态及特性参见玉米纹枯病。

[侵染](1)越冬。病原菌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和以菌丝、菌核在病残株上越冬。(2)侵入。菌核萌发产生菌丝或以病残体上存活的菌丝侵入而引起发病。后病部再长出菌丝蔓延扩展,进行再侵染。湿度大时,病斑上也可长出担孢子,担孢子可借风力传播侵染。

[发生规律](1)气候因素。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流行。(2)栽培因素。播种过早,播种过密,偏施氮肥,容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湿度大,发病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铲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菌源,减少第二年初侵染源。(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洒药剂防治。参见玉米纹枯病。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