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粟锈病

粟锈病

简 介

英文名Millet rust 粟锈病是粟重要病害之一,世界各粟产区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鞘上也可发生。发病初期在叶片两面均可产生深红褐色斑点,即锈菌的夏孢子堆,以叶面较多。夏孢子堆隆起,长椭圆形或椭圆形,约1mm左右,散生或排列成行。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夏孢子堆较多时,可引起叶片早期枯死。

[病原]病原为粟单胞锈菌Uromyces setariae-italicae (Diet) Yoshino,属担子菌亚门。(1)形态。夏孢子黄褐色,椭圆形,单胞,表面有刺,柄无色,大小(22~34)μm×(18~26)μm。冬孢子黄褐色,球形、长球形或多角形,大小(20~30)μm×(16~24)μm,单胞,有柄。性子器金黄色,产生在破布木叶表面,稍突起。锈子器黄色或褐色,宽圆桶状,聚生在破布木叶背,直径0.5~1.5cm,表面有疣突。锈孢子扁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表面密生细疣,半透明,大小为(20~27)μm×(18~23)μm。(2)特性。粟单胞锈菌是一种多孢型转主寄生菌,在粟上产生夏孢子、冬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侵染转主寄主破布木,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然而除印度之外,其他国家尚未报道过粟锈菌的转主寄主。

[侵染](1)越夏和越冬。有转主寄主地区可借锈孢子世代侵染粟,借冬孢子世代侵染破布木以完成其生活史。我国华北地区夏粟区的夏孢子可以越冬、越夏,成为初侵染源。(2)侵入。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落到叶片上,遇适宜温度,有水滴或水膜存在即可萌发成泡囊,再从其上产生侵染丝侵入附近细胞,形成吸胞吸取养分。

[发生规律](1)气候因素。7~8月雨水较多的年份,锈病发生普遍而严重。(2)栽培因素。地势低洼,施用氮肥过多,植株生长过密,田边寄主杂草多都有利于发病。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栽培丰产早熟品种或适期早播,以避过锈病的盛发期,减轻为害的程度。施肥要避免氮肥过多,氮、磷、钾配合比例应适量,可减轻锈病的发生。要勤清除杂草,合理密植,保持垄间、株间通风透光。清除田间病残株,实行秋翻地。(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洒药剂防治,每隔10~15天1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可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12.5%烯唑醇乳油1 5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3 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9 000倍液。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