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粟瘟病

粟瘟病

简 介

英文名Millet blast 粟瘟病在各粟产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份可造成严重减产。

[为害症状]叶片、叶鞘、茎节、穗颈、小穗和穗梗等部位均可发病。叶片发病,初产生椭圆形,淡绿色水渍状的小斑点,其后扩大成纺锤形病斑,深褐色,中部灰白色至灰褐色。边缘紫褐色有黄色晕圈形如蛙眼。穗颈部发病,初产生针头大的暗黑色斑点,以后纵向蔓延成纺锤形病斑。天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霉层。茎节发病,病部出现黄褐色或黑褐色小斑,绕茎一周后,造成病部以上部位枯死。叶鞘发病,病斑椭圆形,黑褐色,多个病斑可相互连结成不规则形的大病斑,严重时叶鞘早枯。穗颈发病,出现褐色小点,并逐渐向上下扩展成黑褐色病斑。绕颈一周后,造成全穗枯死。小穗发病,穗梗变褐,谷粒变成黑灰色,干瘪。

[病原]病原为粟梨孢Pyricularia setariae Nishik.,属半知菌亚门真菌。(1)形态。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基部稍大,顶端尖,大小(40~250)μm×(4~5)μm,孢痕明显。分生孢子无色,梨形或梭形,基部圆形或钝圆,顶端稍尖,有2个隔膜,大小(16~28)μm×(7~11)μm。(2)特性。该病菌存在不同生理小种,目前鉴定出7群32个生理小种,其中E群和E3小种是我国北方粟产区的优势菌群和优势小种。

[侵染](1)越冬。病菌随病草、病株残体和病种子越冬。病草体内的菌丝体,在室外干燥环境堆积,经过冬季并不死亡。(2)侵入。田间发病以后,叶片病斑上产生的病原菌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蔓延扩大,引起叶瘟流行,为后期发病提供了更多的菌源。至粟出穗前后,相继侵害其他部位,引起发病。

[发生规律](1)品种因素。粟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显著,有些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表现不同的抗病性。(2)气候因素。连日阴雨,多雾露,日照不足,温度在25℃左右,湿度达80%以上时,最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3)栽培因素。播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过高,灌水次数多或水量过大,土壤湿润时间长,都有利于粟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偏施、过施氮肥,或追肥时期过晚,发病重。土质粘重,地势低洼,发病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密植,或实行宽行密植,保证通风透光良好。忌大水漫灌,宜浅水快过。发病严重地块,收获时应单收单打。收获后病草要处理干净,翻地时将根茬收集烧掉或深埋土中。(2)化学防治:粟瘟病流行年份或病区,在发病始期、抽穗前和齐穗期各喷1次,可有效控制为害。药剂可选用40%克瘟散乳油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