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东亚飞蝗

东亚飞蝗

简 介

英文名Asiatic migratory locust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r属直翅目,蝗总科。除西藏和新疆外,各地均有分布,在长江以北、黄淮海地区经常发生。为害麦类、高粱、玉米、粟、大豆等多种农作物。

[为害症状]成、若虫咬食植物的叶片和茎,大发生时成群迁飞,把成片的农作物吃成光秆。

[发生规律](1)世代。北京以北每年发生1代,渤海湾、黄河下游、长江流域每年发生2代,广西、广东、台湾每年发生3代,海南可发生4代。(2)越冬。各地均以卵在土中越冬。(3)气候。遇有干旱年份,荒地随天气干旱水面缩小而增大时,利于蝗虫生育,宜蝗面积增加,容易酿成蝗灾。

[形态](1)成虫。有群居型、散居型、中间型3种类型。群居型体色为黑褐色,前胸背板中隆线较平直或微凹,雌成虫体长47.5~58mm,雄成虫为42~47mm;散居型体色为绿色至黄褐色,前胸背板中隆线呈弧形隆起,雌成虫体长52~62mm,雄成虫41~52mm;中间型体色为灰色。触角丝状,多呈浅黄色,有复眼1对单眼3个。前胸背板马鞍状,隆线发达。前翅发达,常超过后足胫节中部,具暗色斑纹和光泽。后翅无色透明。后足腿节内侧基半部黑色,近端部有黑色环,后足胫节红色。(2)卵。卵粒长约5~7mm,宽1.2~1.5mm,浅黄色,~端略尖,另端稍圆微弯曲。卵块黄褐色或淡褐色,长筒形,中间略弯曲,长53~67mm,上端略细处为海绵状胶状物,下部为卵粒,卵呈4行斜排在下部。(3)幼虫。共5龄,末龄蝗蝻体长26~40mm,触角22~23节,翅节长达第4、5腹节,群居型体长红褐色,散居型体色较浅,在绿色植物多的地方为绿色。

[习性]飞蝗密度小时为散居型,密度大了以后,个体间相互接触,可逐渐聚集成群居型,群居型飞蝗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地形低洼、沿海盐碱荒地、泛区、内涝区都易成为飞蝗的繁殖基地。成虫产卵时对地形、土壤性状、土面坚实度、植被等有明显的选择性。

[防治](1)农业防治。注意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排灌配套,做到旱、涝保丰收;提倡垦荒种植,大搞植树造林,创造不利于蝗虫发生的生态条件,使蝗虫失去产卵的适生场所。坚决贯彻执行“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方针,做到从根本上控制蝗灾。因地制宜飞蝗不喜食的作物,如甘薯、马铃薯、麻类等。(2)生物防治。使用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等防治,效果较好,且对天敌安全。(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要根据发生的面积和密度,做好飞机防治与地面机械防治相结合,全面扫残与重点挑治相结合,夏蝗重治与秋蝗扫残相结合。于蝗蝻3龄以前,喷洒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20%氰?马乳油1 500倍液、25%敌马乳油5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大面积发作时,用25%快杀灵乳油1 200倍液采取飞机喷雾。最佳施药方法为飞机飞行高度为10m,有效喷幅100~150m。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