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双斑萤叶甲

双斑萤叶甲

简 介

英文名Double-spotted leaf beetle异名双圈萤叶甲、双斑长跗萤叶甲 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属鞘翅目,叶甲科,又称双圈萤叶甲、双斑长跗萤叶甲。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及广东、广西、云南南缘,东与俄罗斯东境、朝鲜北境邻接并演海岸,西达宁夏、甘肃,折入四川、云南。为害高粱、玉米、粟、花生、甘蔗、芝麻、蓖麻、向日葵、豆类、麻类、十字花科蔬菜、马铃薯、甘薯、胡萝卜、茼蒿、杨、柳、杏、苹果等经济植物叶片,以及苍耳,红蓼、苜蓿、薄荷、灰菜、小蓟、马齿苋、苋菜、马塘草、狗尾草等杂草。

[为害症状]成虫取食叶肉,残留下网状叶脉或将叶片食成孔洞。

[发生规律](1)世代。在河北省北部地区每年发生1代。(2)越冬。以卵在土中越冬,在室内23~25℃下,越冬卵卵期13~16天。(3)时期。成虫羽化后先在田边、沟渠两边的杂草上和大田中的豆类作物上取食叶片,经半个月左右转向大田的玉米、高粱、粟等作物取食叶肉,残留下网状叶脉或将叶片食成孔洞。7~8月份当玉米抽出雌穗、高粱灌浆时,该虫为害最盛,取食玉米花丝、高粱和粟的花药及嫩粒。9月份禾谷类作物收获,成虫又转向十字花科蔬菜为害。(4)栽培。该虫以荒草地为滋生场所,在干旱年份发生较重,旱田重于水浇田和盐碱田。

[形态](1)成虫。体长3.6~4.8mm,宽2~2.5mm,长卵形,棕黄色。头和前胸背板色较深,有时橙红色,上唇、触角第3至末节、足胫节、跗节均为黑褐色,中、后胸腹板黑色。触角11节,约为体长的2/3。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面拱起,刻点细密。小盾片倒三角形,黑色。鞘翅刻点细弱,每个鞘翅基半部有1个近圆形的淡色斑,周围黑色,后缘黑色部分向后突成角状,淡色斑的后外侧角无黑色部分。腹端外露,雄虫末节腹板后缘分为3叶,雌虫完整。(2)卵。椭圆形,约0.6mm×0.4mm,初产时棕黄色,表面有近正六角形网纹。(3)幼虫。体长约6mm,白色,少数黄色,表面具排列规则的毛瘤和刚毛。头、前胸盾板和臀板骨化色深,胸足3对,腹部各节有较深的横褶。幼虫老熟化蛹前,体粗而稍弯曲。(4)蛹。纺锤形,白色,长2.8~3.5mm,体表有刚毛。触角向外侧伸出,绕前、中足与翅芽之间隙,向腹面弯转。腹部末端具向外弯曲的臀棘1对,前、中足外露,后足大部分被后翅所盖。

[习性](1)成虫。成虫飞翔力弱,一般1次飞行2~5m。趋光性弱。在强阳光下,多隐于叶背、钻入花丝、谷穗或高粱穗中。当气温低于8℃或阴雨、风大的天气,成虫则稳于植株根部、土缝或枝叶下。成虫有群聚性和趋嫩为害性,常集中于1株植株上自上而下取食。成虫交配前期约20天。卵产在大田及附近田埂、沟旁草丛的表土下,有时产在玉米花丝和苞叶等处。卵散产或几粒黏成~块。卵耐干旱,在干燥条件下,卵壳表面虽干瘪,但~经吸湿后,仍可恢复原形,条件适宜时即可发育至孵化。(2)幼虫。每年5月开始孵化,幼虫共3龄,幼虫期约30天,全期在土下3mm处生活,以杂草根为食,喜食禾本科植物。幼虫老熟后即在土下做土室化蛹,蛹期7~10天。

[防治](1)农业防治。及时铲除田边、地埂、渠边杂草,秋季深翻灭卵,均可减轻受害。(2)药剂防治。发生严重的可喷洒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大豆对辛硫磷敏感,不宜加大药量。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