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

简 介

英文名soybean pod borer异名大豆蛀荚蛾、豆荚虫,小红虫 大豆食心虫,学名: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黄淮流域、东北地区的大豆主要虫害,西北及长江流域也有发生。该虫食性单一,仅为害大豆与少数几种植物。不仅减产且降低大豆品质,一般年份虫食率10%~20%,严重年份达30%~40%,甚至高达70%~80%。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抵台湾、浙江、江西、贵州、云南,东接国境线,西达新疆、云南。东北、华北几省,是很重要的大豆害虫。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

[为害症状]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轻者沿瓣缝将豆粒咬成沟,重者把豆粒吃掉大半,豆荚内充满粪便,降低产量和质量。

[发生规律](1)发生世代:一年发生1代。(2)越冬及虫源:以末龄幼虫在土中作茧越冬。(3)发生因素:低温、干燥不利于大豆食心虫化蛹、羽化,若遇暴雨能使成虫数量、卵量急剧减少。重茬年限愈长,受害越严重。

[形态](1)成虫:体长5~6mm,翅展12~14mm,体暗灰色。前翅前缘内侧有3个纵裂黑斑。腹部纺锤形,黑褐色。(2)卵:椭圆形,稍扁平,刚产下时为乳白色,孵化前变为黄褐色或橘红色,表面有光泽。(3)幼虫:共4龄。初孵化时的幼虫橙黄色,头部黑色;入荚后2龄幼虫呈乳白色,3龄幼虫体色黄白,4龄幼虫初为淡黄,后变为橘红色,头部黄褐色,体长8~9mm。(4)蛹:长纺锤形,体长6mm左右,赤褐色,翅黄褐色,眼黑褐色,腹部各节背面有一排并列的小刺,尾部有突出。[习性](1)成虫:成虫有趋光性,对黑光灯的趋性最强。成虫上午潜伏不动,多在豆株下部的豆叶上栖息。下午开始在豆株上部飞翔并进行交尾。成虫交尾后,第2天即可产卵,多产于嫩绿的豆荚上,少数产在叶柄、侧枝或主茎上。(2)幼虫:孵化的幼虫在豆荚上爬行,多在豆荚侧面靠近边缘的合缝附近吐丝结网。幼虫咬食荚皮,蛀荚为害。幼虫在豆荚内为害20~30天后老熟,在9月中旬到10月上旬陆续脱荚入土越冬,盛期在9月下旬。

[防治]

(1)农业防治:实行远距离大区轮作;及时翻耙豆茬和豆后麦茬地;适期早播,铲豆茬地,适期早收。

(2)药剂防治:防治大豆食心虫应掌握在成虫产卵盛期进行。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200倍液喷雾,连喷1~2 次就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