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

简 介

英文名Soybean downy mildew 大豆霜霉病我国各大豆产区均有发生,东北、华北及大豆生育期气候冷凉地区发生较多,尤以黑龙江、吉林最为严重。常引起种子霉烂、叶片早落或凋萎,导致大豆产量和品质下降,可减产8%~15.2%。

[为害症状]为害大豆幼苗、叶片、荚和籽粒。最明显的症状是叶背产生霜霉状物。(1)幼苗。幼苗发病,从第一对真叶基部现褪绿斑块,沿主脉、侧脉扩展,呈现淡黄色的大斑块。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生灰白色霉状物。病叶转黄变褐而干枯,造成植株萎缩矮化,叶片凋萎早落,重者早期死亡。(2)叶片。成株期叶片发病,密生圆形或不正规形的黄绿色小斑点,后渐变成褐色,周围呈深褐色,大小为2~3mm,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病健交界明显。叶背的病斑上,产生灰白色霉状物,后变为灰色或淡紫色。病斑可愈合成较大的斑点,引起叶片早期大量脱落。(3)豆荚。外部症状不明显,但剥开豆荚,病粒表面粘附有大量灰白色的菌丝层。

[病原]病原为东北霜霉Peronospora manschurica (Naum.) Syd.,属鞭毛菌亚门真菌。(1)形态。孢囊梗无色、灰色至淡紫色,大小(240~424)μm×(6~10)μm。孢囊梗顶端有3~4次二叉分枝,呈对称状,弯或微弯,无隔膜,小枝成直角或锐角,最末的小枝顶端较尖,每个小枝上着生一个孢子囊。孢子囊无色透明或淡灰紫色,单胞,椭圆形,大小(14~26)μm×(14~20)μm。卵孢子黄褐色,近球形,内含一个卵球,直径29~50μm。④藏卵器。藏卵器不正形,淡黄色。(2)特性。我国鉴定出3个生理小种。高于30℃或低于10℃不发病,不能形成孢子。卵孢子形成适温15~20℃。孢子囊形成的适温是10~25℃。遇不良外界条件时产生有性的卵孢子。光照的持续时间越长,病斑表面产生的分生孢子越少,而且孢子形成期也越长。卵孢子着生于种皮上或种皮内。卵孢子形成的先决条件是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侵染](1)越冬。病原菌以卵孢子在种子上或病叶残体中越冬。(2)侵入。卵孢子随种子发芽而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从寄主胚轴侵入,进入生长点,向全株蔓延成为系统侵染病害。随后病组织上产生大量孢子囊,由风雨、气流传播。孢子囊萌发产生芽管后从气孔侵入寄主,在细胞间隙蔓延,再形成孢囊梗和孢子囊,如此进行多次再侵染。结荚后,病株内的菌丝通过茎和果柄的髓部侵入荚内,引起豆粒发病,并在豆粒上形成菌丝和卵孢子。

[发生规律](1)气候因素。温度20~22℃和高湿最利病害发展。低温、多雨或阴天、露大发病多且重。(2)农业防治:种子带菌率高不仅苗期病重,也为成株期发病提供大量菌源,引起严重发病。大豆田连作,土温低、土壤湿度大,发病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实行2年以上轮作。合理密植,科学管理水肥。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减少再侵染菌源。(2)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5%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还可用种子重量0.3%的70%敌克松、0.3%的80%乙膦铝或0.3%的35%瑞毒霉拌种。(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75%瑞毒霉1 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7%可杀得1 000倍液,或65%代森锌1 0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8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1 0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