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棉蚜

棉蚜

简 介

英文名Cotton aphid异名瓜蚜、草绵蚜、蜜虫等 棉蚜学名Aphis gossypiiG10ver 同翅目,蚜科。别名蜜虫、腻虫、油汗等。分布于西藏未见报道外,广布全国各地。以东半壁密度较大,是棉花苗期重要害虫。近年新疆所占比重也在升高。黄河流域、辽河流域、西北内陆棉区发生早,为害重。为害棉花、茄子、辣椒、瓜类、花椒等。

[为害症状]成虫、若虫吸食叶片或嫩头汁液,干扰棉花正常的新陈代谢。苗期受害,造成棉叶卷缩,开花结铃期推迟;蕾铃期受害,易落蕾。棉蚜大量聚集在叶背面,排泄的“蜜露”覆盖在茎叶和嫩头表面,形成“油光”叶,阻碍棉花正常呼吸,并诱发霉菌生长,影响光合作用。而蜜露还招引蚂蚁取食,影响蚜虫天敌的活动。在吐絮期,“蜜露”还会污染棉絮,使棉纤维品质下降。

[发生规律](1)发生世代。辽河流域棉区一年发生10~20代,黄河流域、长江及华南棉区20~30代。(2)越冬及虫源。除在华南部分地区棉蚜的全一年发生活史是不全生活史周期外(可终年繁殖,无越冬现象),其余大部分棉区都是全生活史周期。有全生活史周期的棉蚜深秋产卵在越冬寄主上(木本植物多在芽内侧及其附近或树皮裂缝中,草本植物多在根部)越冬。(3)发生因素。①气候因素。越冬卵量的多少与性母迁移到越冬寄主上以后的气候条件有关,如果气温较高,雨最适中,对其繁殖有利,则越冬卵量大,如果气温低,雨量较大,寄主提前落叶,影响性母繁殖,则越冬卵量就少。棉蚜越冬卵的孵化率与1月份气温的高低有一定的关系,如果秋末气温下降缓慢,冬季气温偏高,寒流频率少,则孵化率高。有翅蚜有趋向黄色、集中降落在黄色物体上的习性。大雨对棉蚜抑制作用明显。多雨的年份或多雨季节不利其发生,但时晴时雨的天气利于伏蚜迅速增殖。②栽培因素。播种早的棉蚜迁入早,为害重,棉花与麦、油菜、蚕豆等套种时,棉蚜发生迟且轻。③天敌。捕食性天敌有长扁食蚜蝇、四条小食蚜蝇、刻点小食蚜蝇、刺腿食蚜蝇、斜斑鼓额食蚜蝇、大灰食蚜蝇、梯斑黑食蚜蝇、凹带食蚜蝇、食蚜瘿蚊、龟纹瓢虫、黑襟毛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黑背小瓢虫、艳色广盾瓢虫、多异瓢虫、中华草蛉、大草蛉、晋草蛉、丽草蛉、全北褐蛉、脉纹褐蛉、小花蝽、三色长蝽、大眼蝉长蝽、窄姬猎蝽、黄脚蠼螋、食蚜绒螨、草蛉小黑蛛、八斑球腹蛛、日本球腹蛛、四点亮腹蛛、四斑锯鳌蛛;寄生性天敌有印度三叉蚜茧蜂、日本柄瘤蚜茧蜂以及蚜霉菌。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蚜茧蜂、瓢虫、草蛉等。

[形态]棉蚜的形态是多型性的,生活在不同时期不同寄主上的棉蚜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1)干母。从越冬卵孵化出来的成熟个体,体长约1.6mm,茶褐色至暗绿色。复眼红色。触角5节,长约为体长的一半。营孤雌生殖。(2)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1.9mm,体表常被白蜡粉。有黄、青、深绿或暗绿等体色,触角约为体长之半或稍长,第6节鞭状部约等于基部2节长的4倍。感觉圈生在触角第5、6节。复眼暗红色。前胸背板两侧各有1个锥形小乳突。腹管较短,黑色或青色,圆筒形,基部略宽,上有瓦砌纹。尾片青色或黑色,两侧各有刚毛3根。尾板暗黑色,有毛。(3)有翅胎生雌蚜。长1.2~1.9mm,体黄色、浅绿色或深绿色,头胸部黑色。触角略短于体长,第3节上有5~8个感觉圈,排成一行,第6节鞭状部为基部两节长的3倍。翅透明,中脉3分叉。腹管黑色,圆筒形,表面有瓦砌纹。尾片乳头状,黑色,两侧各有刚毛3根。(4)无翅产卵雌蚜。体长1.28~1.4mm,触角5节,感觉圈着生于4、5节上。后足腿节粗大,上有排列不规则的感觉圈数十个。(5)有翅雄蚜:体长28~1.4mm,体色变异很大,有深绿色、灰黄色、暗红色或赤褐色。触角6节,感觉圈生于第3、5、6节上。腹管灰黑色,较有翅胎生雌蚜短小。(6)卵。椭圆形,长径0.49~0.69mm,短径0.23~0.36mm。初产时橙黄色,后变成漆黑色,有光泽。(7)无翅若蚜。共4龄。体长约1.63mm,夏季体淡黄或黄绿色,春、秋季为蓝灰色。复眼红色。触角节数因虫龄不同而异,末龄若蚜触角6节。腹部1、6节的中侧和2、3、4节两侧各具1个白圆斑。(8)有翅若蚜。同无翅若蚜相似。第2龄出现翅芽,其翅芽后半部为灰黄色。 生活习性 [习性]春季越冬寄主发芽后,越冬卵孵化为干母,后干母开始胎生无翅雌蚜。无翅雌蚜孤雌生殖2~3代后,产生有翅胎生雌蚜,向刚出土的棉苗和其他侨居寄主迁移,为害刚出土的棉苗。有翅胎生雌蚜繁殖出无翅和有翅胎生雌蚜,在棉花和其他侨居寄主上为害和繁殖,有翅蚜在田间迁飞扩散。到晚秋气温降低,侨居寄主衰老,棉蚜产生有翅性母飞回越冬寄主,产出有翅雄蚜和无翅产卵雌蚜,雌雄交配后产卵。在华南有不全生活史周期的棉蚜不经过有性世代,以有翅和无翅胎生雌蚜在冬季不枯老的植物如蜀葵等上面越冬,来春棉苗出土后,有翅蚜迁入棉田繁殖为害。棉蚜在棉田按季节可分为苗蚜和伏蚜。苗蚜发生在出苗到6月底,适应偏低的温度,气温高于27℃繁殖受抑制,虫口迅速降低。伏蚜发生在7月中下旬至8月,适应偏高的温度,27~28℃大量繁殖,当日均温高于30℃时,虫口数量才减退。棉蚜的繁殖力很强,在早春和晚秋完成一个世代需15~20天,夏季只需4~5天,一头成蚜一天最多可产若蚜18头,平均5头左右,一生可产若蚜60~70头。棉蚜的扩散主要靠有翅蚜的迁飞,一年约有3次大迁飞。第一次大迁飞是由越冬寄主迁往棉田;第2次大迁飞是在棉田内扩散蔓延;第3次大迁飞是由棉田迁往越冬寄主。有翅性母在越冬寄主上产生有翅雄蚜和无翅产卵雌蚜,雌雄蚜交配产卵越冬。

[防治](1)农业防治。冬、春季铲除田边、地头杂草,集中处理,消灭越冬寄主上的蚜虫。实行棉麦套种,或棉田中、地边播种高粱、春玉米、油菜等诱集作物,引诱蚜虫为害。既可以招引各种天敌较早迁入棉田,又可用少量的农药集中防治棉蚜。诱集作物上的棉蚜应及时治理。(2)物理防治。掌握棉蚜迁飞期,在棉蚜迁飞期前在田间设置黄板诱杀成虫。(3)生物防治。减少用药次数,保护天敌,只要停止大面积普遍多次施用化学农药,天敌群落就会很快得到恢复。农药施用少的地区至多三年,施用多的地区至多四年或五年。从而使棉蚜得到有效的生态控制。(4)药剂防治。①药剂拌种。先把棉籽在55~60℃温水中预浸30分钟,捞出后晾至种毛发白,用10%吡虫啉有效成份50~60克拌棉种100千克,堆闷12小时后翻动一次,24小时后播种。②喷药防治。棉蚜的防治指标:苗蚜在三叶期是20%卷叶株率,在四叶期是30%卷叶株率,伏蚜是平均单株上、中、下三叶蚜量200头。当棉蚜发生量达到防治治标时喷洒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避蚜雾水剂1000倍液,或20%好年冬乳油1500倍液,或25%盖攻1000倍,或35%赛丹乳油1500倍液,或43%新百灵乳油1500倍液。药剂应混用或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效,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