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甜菜白粉病

甜菜白粉病

简 介

英文名Beet powdery mildew 甜菜白粉病大发生年发病率为90%~100%,可使甜菜块根减产10%~20%,降低块养分的积累。含糖率下降,发病较早,块根含糖率可下降 0.9~1.5度。种子产量减少10%~15%左右,发病愈早,损失愈大。发病率均在50%~100%。发病较早,块根含糖率可下降 0.9~1.5度。华北、西北各甜菜产区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病部最初布有白色放射状菌丝,当条件适宜时,迅速扩展,使叶片、花梗等被害器官表面布满一层白色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8月底在白粉层上长出初为浅黄色后变黑褐色小粒点,即病菌有性世代闭囊壳。重病叶片发黄脱落。

[病原]病原为甜菜白粉菌Erysiphe betae(Vanha) Weltzier,属子囊菌亚门。异名E.communisGrev.f.betaePoteb.。(1)形态。菌丝无色,在寄主组织表面蔓延,用吸器寄透表皮细胞,吸取水分和养分。无性世代在菌丝上产生分化不明显、无色、短柱状分生孢子梗,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串生,大小(24~43)μm×(14~18)μm,成熟后脱落。有性世代闭囊壳于发病后期产生,初为浅黄色,后变为黑褐色、球形,直径70~120μm,附属丝丝状,有隔膜,单生,少有分枝。闭囊壳内含4~8个无色、椭圆形。卵形或梨形的子囊。大小(62~65)μm×(35~40)μm。每个子囊内一般生4个,单胞,无色、卵形至椭圆形,大小(14~27)μm×(10~18)μm的子囊孢子。有时~个子囊内含6个子囊孢子。 (2)寄主。甜菜、苜蓿、草木樨、三叶草、旋花草等。侵染循环 [侵染]甜菜白粉病主要以子囊壳、菌丝体附着在病残体、母根根头及种球上越冬。春季子囊壳吸水膨胀破裂,子囊与子囊孢子释出,借风雨传播到采种植株及原料甜菜上,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被侵染的茎叶上产生白色粉状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风、雨、昆虫等传播,不断侵染蔓延成为再次侵染源。以菌丝体越冬,春季直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子囊壳只起越冬和初次侵染作用。

[发生规律](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2)环境因素。气温高、干旱少雨,病害发生重。平均气温20~25℃、降雨少、湿度低,有利于白粉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侵染后潜育期短;发病则重,反之,温低于2O℃,降雨多,湿度大,病害发展缓慢。暴雨可冲掉病部白粉层,也可抑制白粉病的发展。(3)栽培因素。土壤干旱,肥力不足,重茬或迎茬发病重。高岗地,地下水位高发病重。浇水太多、氮肥过量,植株生长量过大,土壤干旱缺水,植株萎蔫,连茬、迎茬地,前作或邻作为采种田或、苜蓿、草木樨地,均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高抗品种有新甜1号、新甜2号、石甜1号、丰光、赤峰、长治等;中等抗病品种有甜研3号、双丰1号、洮育2号、合作2号等。适时灌水,增施肥料、增强抗病力。实行4年以上轮作制度,及时进行秋翻地,清除田间病残体,能有效减少田间病菌数量。(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硫磺粉15~30kg/hm?,或20%三唑酮乳油 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900倍液,或75%十三吗啉乳油 5 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1 000倍喷雾,或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喷雾。隔15天喷1次,连续2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