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粟灰螟

粟灰螟

简 介

英文名Millet borer异名甘蔗二点螟、二点螟、谷子钻心虫 粟灰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属鳞翅目,螟蛾科,又称甘蔗二点螟、二点螟、谷子钻心虫。国内除新疆、青海、西藏未见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南北发生密度均常较高。为害粟、玉米、高粱、甘蔗等。野生寄主有稗、狗尾草等。

[为害症状]幼虫蛀入茎杆取食为害,蛀孔排有少量虫粪和嚼碎残屑。苗期可引起枯心苗。

[发生规律](1)世代。长城以北,年发生1~2代,黄淮地区3代,珠江流域4~5代,海南省6代。(2)越冬。以幼虫在谷子、糜、黍根茬里过冬。南方以幼虫或蛹在蔗茎地上部或地下部越冬。(3)气候。少雨干旱为害重。卵盛孵期遇高温干旱,蚁螟侵入率高,为害重。(4)栽培。谷苗株色浅、茎秆细硬、叶鞘茸毛浓密、分蘖力强和后期早熟等品种,在~定程度上能减轻受害。甘蔗叶幅宽而叶下垂的品种,适宜成虫潜伏及产卵,着卵较多,受害重。蔗茎较软纤维成分少的品种,适于幼虫蛀食,受害后内部组织变红的部分较大。甘蔗含糖量高的品种受害重。

[形态](1)成虫。雄蛾体长8.5mm,翅展18mm左右;雌蛾体长10mm,翅展25mm左右。头部及胸部淡黄褐色或灰黄色,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外缘略成弧度,淡黄而近鱼白色,杂有黑褐色细鳞片,中室顶端及中脉下方各有1小暗灰色斑点,沿翅外缘有成列的小黑点7个(偶有6个),缘毛色较淡,翅脉间凹陷深。后翅灰白色,外缘略淡黄色。足淡褐色,中足胫节上有距1对,后足胫节上有距2对。(2)卵。扁平椭圆形,长0.8~1.5mm,宽0.6~0.8mm,壳面有网纹。初产时乳白色,临孵化时灰黑色。卵2~4行呈鱼鳞状排列,与玉米螟卵块相比,卵粒较薄,卵粒间重叠部分较小,排列较松散。(3)幼虫。末龄幼虫体长15~25mm。头部赤褐或黑褐色,前胸盾板近三角形,淡黄或黄褐色。体背部有茶褐色纵线5条,其中背线暗灰色,亚背线及气门上线淡紫色,最下~条在气门上面,不通过气门(可与二化螟区别)。腹部1~8节,各节背面气门之间中央有一细皱纹,其前方毛片各4个,排列成~梯形横列,后方有毛片2个,较小,各在前方~对毛片之间,毛片上均生毛1根。腹足趾钩为三序缺环。幼虫期背部的5条纵线,依然明显。腹部第8节以后,骤然瘦削,末端平。第5、6、7节背面和第6、7的腹面近前缘处,均有横列不规则的片状突起和齿状突起数个,其中第6节腹面的较不明显,第5、6节腹面有腹足痕迹。(4)蛹。长12~20mm,略带纺锤形,初为淡黄色,后变黄褐色。

[习性](1)成虫。成虫羽化多在18~22时,白天藏在谷子叶背、植株的茎基部、杂草深处、土块下或地裂缝等处,20时后开始活动,午夜后活动较少。(2)幼虫。幼虫蛀茎后14天左右(视植株大小),即外出转株为害。

[防治](1)农业防治。推广抗虫品种。秋耕时,拾净玉米秸秆,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越冬虫源。播种期可因地制宜调节,设法使苗期避开成虫羽化产卵盛期,可减轻受害。结合间苗将枯心苗拔除,带出田外深埋。(2)药剂防治。在卵孵盛期至幼虫蛀茎前,喷洒21%灭杀毙1 500~2 000倍液、30%触倒1 500~2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