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油菜黑腐病

油菜黑腐病

简 介

英文名Rape black rot 油菜黑腐病近年来在局部地区发生面积较大,导致果荚数减少而引起减产,己成为油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为害症状]各生育期均可受害,但以后期为主。(1)叶片。叶片染病,出现黄色“V”字型斑,病区叶脉变为灰褐色,后逐渐成黑色网状,叶柄上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有时有黄色菌脓溢出,病斑扩展常致叶片干枯。(2)茎。主茎、枝和花序受害,初生暗绿色油浸状长条斑,后变为黑褐色病斑并腐烂。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乳黄色菌脓,多时呈黄色透明粘液状,病部无臭味。患病的主茎、根维管束变黑,横切面有黑环,主茎停止生长,萎缩卷曲,直至死亡。(3)果荚。果荚染病,病斑褐色至黑褐色斑,稍凹陷。种子上生油浸状褐色斑,但仅局限在表皮上。

[病原]病原为野油菜黄单胞菌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Pammal) Dowson,是一种细菌。(1)形态。菌体杆状,大小(0.7~3.0)μm×(0.4~0.5)μm,极生单鞭毛,无芽孢,具荚膜,菌体单生或链生。(2)特性。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5~30℃,最高39℃,最低5℃,致死温度51℃经10分钟。

[侵染](1)越冬。病菌附于病残体和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和堆肥中越冬或越夏。(2)侵入。病菌自气孔、水孔和伤口侵入,在维管束内繁殖蔓延,阻塞导管,造成病株萎蔫。病部溢出的菌脓,通过病株接触、灌溉、昆虫、风雨、肥料或农具等途径传播,进行再侵染。病原菌也可随病残体碎片混入种子,或附着在种子上,病菌在种子上可存活28个月,成为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发生规律](1)气候因素。高温多雨天气及高湿条件,叶面结露、叶缘吐水,利于病菌侵入而发病。平均气温15℃时开始发病,15~58℃发病重,气温低于8℃停止发病,降雨20~30mm,以上发病呈上升趋势;光照少,发病重;暴风雨频繁,发病重。(2)栽培因素:与十字花科作物连作,地势低洼、肥水管理不当、植株徒长或早衰、害虫猖獗、油菜倒伏等,均可使病害加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用50℃温汤浸种10~20分钟,或用50%代森铵水剂300倍液浸种15~20分钟,冲洗后晾干播种。还可用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2)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3年轮作。从无病田或无病株上采种,选用无病田育苗。适时播种,施用腐熟肥料,高畦栽培,合理浇水,适期蹲苗。及时防治害虫,减少虫伤株。发现病苗,及时拔除,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50%代森铵水剂1 000 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或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