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油菜霜霉病

油菜霜霉病

简 介

英文名Rape downy mildew 油菜霜霉病在全国各油菜产区均有分布,尤以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及山区冬油菜区发病最重,春油菜区发病少且轻。一般发病率为10%~30%,严重者可达100%,可引起全田植株枯死。

[为害症状](1)叶片。叶片染病,初现浅绿色小斑点,后病斑逐渐扩大为黄色斑块,因受叶脉限制而呈不规则形。叶背病斑上有白色霜状霉层,严重时全叶变褐枯死。一般由植株的底叶先变黄枯死,逐渐向上发展蔓延。(2)茎。花薹、茎、分枝发病后,病部初生褪绿斑点,后扩大呈不规则形黄褐色斑块,病斑上产生霜霉。花色变深,不结实。(3)花梗。花梗染病后,顶部肿大弯曲,呈“龙头拐”状,花瓣肥厚变绿,不结实,上生白色霜霉状物。(4)果荚。果荚严重受害时变褐萎缩,密布霜状霉层,最后枯死。全株受害严重时,整株呈褐色枯死状,满布霜霉。

[病原]病原为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 (Pers.) Fr.属鞭毛菌亚门。(1)形态。菌丝无色,无隔膜。孢囊梗无色,大小为(175~655)μm×(7.5~20)μm,基部稍彭大,上部作叉状分枝4~8次,主轴和分枝成锐角。小枝梗末端尖锐、弯曲。孢子囊无色,单胞,球形或卵形,大小为(7.5~30)μm×(15~27)μm。④卵孢子。球形,黄褐色,单胞,表面光滑,直径26~48μm。卵孢子在老熟的“龙头”皮层内分布最多。(2)特性。霜霉菌为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体上存活,有明显生理分化现象。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为8~12℃,侵染适温8~14℃,萌发适温为7~13℃。孢子囊须在水滴中,或相对湿度98%以上下才能萌发。卵孢子的形成适温为10~15℃。

[侵染](1)越冬。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株、土壤和种子上越夏和越冬,也可以菌丝在病叶中越冬。(2)侵入。秋季卵孢子发芽,初侵染秋播幼苗,病斑上产生孢子囊,随风雨及气流传播,侵入寄主组织后,经3~4天又产生新的孢子囊。冬季病害扩展不快,以菌丝和卵孢子在病叶中越冬。第二年,温度回升至10℃左右,病部又产生孢子囊再次传播为害,并产生大量卵孢子,多次再侵染。远距离传播主要靠混在种子中的卵孢子。近距离传播主要靠气流和灌溉水或雨水传播。

[发生规律](1)品种因素。白菜型油菜感病最重,芥菜型油菜次之,甘蓝型油菜最轻。(2)气候因素。一般春寒多雨,月平均降雨量在150mm以上或雾露很重、昼夜温差大,则可导致病害流行。长江流域油菜区冬季气温低,雨水少,发病轻。春季气温上升,雨水多,田间湿度大,易发病或引致薹花期该病流行。山区气候条件特别适于病害的发生。(3)栽培因素。连作地或与上年油菜收获地相邻种植,发病重。偏施或过施氮肥,植株贪青倒伏、种植密度大、株间郁闭的地块,易发病。播种早,病毒病,发病重,降低油菜抗病力,更易感染霜霉病,加重发病。低洼地、排水不良,可加重发病。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播前用10%盐水选种,取下沉饱满的种子,清水洗净阴干后播种。也可在播种前用种子重量1%的3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或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0.4%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2)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选无病田或无病株留种。提倡与禾本科作物轮作1~2年或水旱轮作。适期播种,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窄畦深沟,清沟防渍,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和淹苗。及时拔除病苗,花期摘除中、下部黄病叶1~3次,以减少菌源,有利田间通风透光,降低小气候湿度。油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集中烧毁。(3)药剂防治:当田间病株率达20%以上时或于初花期叶病株率在10%以上时开始喷药,药剂可选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克霜氰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霜疫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36%露克星悬浮剂6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80%乙蒜素乳油5 000倍液。不同药剂要交替喷洒,以防病菌产生抗药性。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