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茶角盲蝽

茶角盲蝽

简 介

英文名 学名Helopeltissp.属半翅目,盲蝽科。为害茶、可可、芒果、番石榴等。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

[为害症状]若虫和成虫均刺吸嫩叶和嫩茎,同时分泌毒素,使被害部周围组织逐渐变成黑褐色的坏死斑纹,叶片畸形。轻度为害可使嫩叶和幼茎斑点累累,严重时可使芽叶坏死干枯,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发生规律](1)发生世代。台湾1年发生4~8代,海南约有10代。世代重叠,无明显越冬现象。每天每虫平均为害2~3个芽梢。雌虫寿命平均32.5天,雄虫平均27天。(2)环境:荫蔽度大的茶园,有利于发生为害。因此,在遮荫茶园内,此虫为害较严重。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8~26℃,低于14℃或高于28℃,对其发生及为害均不利。温度21℃时,孵化率在80%以上,低于17℃或高于28℃,孵化率迅速下降,34℃时不能孵化,若虫全部死亡。台风雨的袭击能使成虫、若虫大批死亡。同时,橡胶枝叶被大量吹折和掉落,使胶茶间作园的荫蔽度明显降低,也能减轻茶角盲蝽的为害。(3)栽培:正常管理、采摘的茶园,发生为害较轻;采茶不及时和荒芜失管的茶园,发生较严重。不同品种为害程度不同,云南大叶种受害重。

[形态](1)成虫。雄虫体长4.5~5.5mm,雌5.0~6.0mm。体褐色或黄褐色。复眼突出。触角丝状,细长,为体长的2倍。中胸褐色,背、腹板橙黄色。小盾片后缘圆形,其前部变成一直立的棒锤状的突,长约1.5mm,黄褐色,稍弯曲。翅色暗,半透明,膜质部分浅灰色,具虹彩。足细长,黄褐色,散生许多黑色小斑点。(2)卵。白色,近圆筒形,顶端卵盖的两侧着生2条平行不等长的白色丝状物。临孵化前呈橘红色。(3)若虫。初孵若虫橘红色,小盾片无突起,随龄期增加,小盾片角状突逐渐突出。四龄前的若虫体橘黄色,五龄若虫黄褐色,复眼赤色,触角、小盾片突起和足黄褐色,并且具黑色斑点。

[习性]清晨、傍晚或荫蔽茶园,成虫在茶蓬上层刺吸嫩叶、幼茎的汁液,其他时间则在茶蓬内层取食。受惊动时,可作短距离迁飞或避于叶背,也可随风飘飞到较远处。成虫羽化后取食一段时间才交尾,交尾后次日即可产卵。每雌产卵25~184粒。卵散产于幼茎组织、嫩叶叶柄或主脉组织内。若虫孵出后经2小时开始取食。若虫受触动时,能迅速爬行逃逸至叶背。

[防治](1)农业防治。分批、适时采摘,冬春及时修剪,可减少虫口数量。在建园时应考虑间作的密度,降低荫蔽度。(2)药剂防治。在若虫盛期喷药,通常喷施90%敌敌畏1000倍液或40%乐果2000倍液。清晨和黄昏施药,防治效果更好。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