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甜菜丛根病

甜菜丛根病

简 介

英文名Beet rhizomania异名甜菜疯根病 甜菜丛根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严重发病地区,可减产50%~80%,糖份降低3~9度,发病甜菜块根中有害氮含量增加20%左右,基本失去利用价值。内黑龙江、吉林、山西、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均有发生,以内蒙、山西、新疆最重。

[为害症状](1)根系。该病基本症状为主根生育不良,尖端变细,细根异常增加,丛生并在细根周围形成团块,丛生细根多数变褐色坏死,根部维管束变浅褐色。后期主根由下往上腐烂。未腐烂的块根,在其侧根坏死脱落后的根茬上丛生大量的次生侧根,状如胡须。(2) 叶丛。叶丛有3种类型症状。①黄脉坏死型,叶片侧脉首先褪绿变黄,后扩展到全叶,植株矮缩枯死。这是甜菜丛根病的叶丛典型症状。②褪绿黄化型,叶片褪绿黄化,有时呈波状皱缩,稍变狭长。少数植株叶片出现白色至淡褐色小斑点,叶片变薄,植株矮化。③焦枯坏死型,叶片出现同心轮纹状褐色斑点,迅速连成黄色或黑色斑块。枯叶直立内卷,最后变褐变黑枯死。根部症状出现较早,主根发育不良,侧根变细变褐,逐渐坏死脱落,最后丛生大量次生侧根,严重时状似“胡子”。根的横切面维管束变褐变细,木质化,随病情加重由黄褐色变成褐色至黑褐色。

[病原]甜菜黄脉坏死病毒Beet necrotic yellow vein virus,简称BNYVV。病毒粒体直杆状,直径16~25nm,粒子长度分长、中、短3种类型,长粒子360~420nm,中粒子215~320nm,短粒子60~167nm。 为害甜莱、番杏、菠菜、厚皮菜、昆诺阿蔡、苋色藜、头状藜和千日红等黎科植物。侵染循环 [侵染](1)菌源。甜菜丛根病主要初侵染源是病土、病残体和粪杂肥。(2)传播。病菌是由甜菜多粘菌Polymyxa betaeKeskin传播的,病毒粒子主要存在于粘菌游动孢子中。多粘菌休眠孢子在土中能存活期11年以上。土中的休眠孢子极易随细小的病土、病残、粪杂肥及农机具、种子、块根或其他苗木转移传播。春天,休眠孢子释放休眠游动孢子,侵入寄主幼根细胞内,BNYVV随游动孢子原生质进入寄主细胞。后形成游动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甜菜多粘菌有性繁殖形成休眠孢子,新的休眠孢子成为当年的再侵染和春天的初侵染源。(3)侵染。甜菜多粘菌侵入到根部以后,在寄主细胞里先形成原始型原生质,然后形成单核变形体,细胞核经多次分裂后再形成多核原质体,原质体外具1层膜,成熟后形成游动孢子囊,其中每个细胞核形成1个游动孢子囊,其中每个细胞核形成1个游动孢子,成熟后通过溢出管释放至体外,完成上述过程需10天左右。释放出的流动 动孢子又可进行重复侵染。其侵染过程是当甜菜多粘菌游动孢子释放到水中后即开始游动,经一段时间游动后,先以长鞭毛与甜菜幼根表面接触,进而完全附着在根表面,鞭毛消失形成胞囊,在根表面静止数分钟至半小时后侵入寄主,游动孢子也可不经运动直接侵入,侵入后1~3天甜菜根细胞中即现小球形原始型原生质。

[发生规律]发病程度与土壤中带毒的甜菜多粘菌休眠孢子或游动孢子的量成正相关,休眠孢子或游动孢子量越大,发病越重。砂壤土、沙土轻碱土,发病重。效磷低或硝态氮高地块以及连作地,发病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避免病土扩散污染。纸筒育苗时,用未经发病的pH6的土壤育苗。清除农田杂草,特别是藜科杂草。轻病区坚持4年以上的轮作,重病区坚持10年以上的轮作或不种甜莱。适时早播,增施磷肥,可减轻病害发生。(2)物理防治。对育苗土进行热处理,60℃下30分钟或40℃下14天。(3)化学防治: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也可结合翻地或定苗后施入药剂,控制甜菜多粘菌的初次侵染。药剂可选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和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8%。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