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盗毒蛾

盗毒蛾

简 介

英文名Mulberry tussock moth异名黄尾毒蛾、桑叶毒蛾、金毛虫、桑毛虫、桑毒蛾 盗毒蛾学名Porthesia similis Fueszly,属鳞翅目,毒蛾科。为害桑、苹果、梨、桃、李、杏、梅、山楂、柑橘、樱桃、柿、栗等。除西藏外,各省、区均有发生。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及欧洲与北美洲。

[发生规律](1)发生世代。东北、华北一年发生2代。华东3~4代,华南5~6代。(2)越冬及虫源:以3、4龄幼虫结茧在树干裂缝、翘皮缝,或枯叶间越冬。(3)发生因素:天敌有桑毛虫黑卵蜂、桑毒蛾绒茧蜂、矮饰薹寄蝇和核多角体病毒等。

[形态](1)成虫:雌虫体长18~20mm,翅展35~45mm;雄虫体长14~16mm,翅展为30~40mm。复眼球形,黑褐色。触角羽毛状,雄虫较雌虫发达。前翅后缘近臀角处和近基部各有1个褐色至黑褐色斑纹,有的个体斑纹仅剩1个,或全部消失。雌腹部肥大,末端有金黄色毛丛,雄腹部较瘦,第3节开始以后各节有稀疏黄色短毛。(2)卵:扁圆,长径0.6~0.7mm,中央稍凹,初期为橘黄色,或淡黄色,以后颜色逐渐变深,卵化前变为黑色。(3)幼虫:体长25~40mm,头暗褐,体黑褐至黑色。前胸盾黄色,上有两条黑色纵线;背线红色,亚背线白色,气门下线黄色,前胸背板两侧各有1个向前突出的红色大瘤,上生黑色长毛和白色松枝状毛。中、后胸和腹部1~8节各有8个毛瘤,其上亦生长毛和松枝状毛;腹部1、2、8节背面中央1对毛瘤各愈合成1个大瘤,上生黑色绒状毛撮和黑褐长毛,并有白色松枝状毛,第9腹节毛瘤全为橙红色。第6、7腹节背中央各具1个红色盘状翻缩腺。(4)蛹:长12~16mm,长圆筒形,黄褐色至褐色,胸腹各节有幼虫毛瘤痕迹,上生黄色短毛。(5)茧:长椭圆形,长约13mm,淡黄色至土黄色,丝质,较薄,上附少量幼虫体毛。 生活习性 [习性](1)成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不久即交尾、产卵。卵成块产于叶背,或枝干上,常数十粒排成长袋形卵块,表面覆有雌蛾腹末脱落的黄毛,每雌可产卵200~500粒,卵期7天左右。(2)幼虫:初孵幼虫先群集叶背取食叶肉,2龄后分散为害,蚕食叶片,老熟后结茧化蛹。在2代区,春天4月发芽时越冬幼虫破茧而出,为害嫩芽和叶片,5月中旬开始老熟结茧化蛹,6月上旬陆续羽化为成虫。

[防治](1)农业防治。在越冬前(即10月上旬)在树干上绑草把,引诱幼虫潜伏越冬。冬后出蛰前把草取下,同时采刮除树皮,清扫果园落叶,消灭越冬幼虫。发现卵块,及时摘除。在幼虫群集为害未分散之前,摘掉虫叶,杀灭幼虫。(2)药剂防治。春季幼虫出蛰后和各代幼虫孵化期喷洒Bt(100亿孢子/ml)600倍液,或青虫菌8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悬浮剂2 000倍液,或35%赛丹乳油 2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2 000倍液,或10%赛波凯乳油 3 0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 4 000倍液,或10%多来宝乳油 2 000倍液,或喷90%晶体敌百虫,或50%辛硫磷乳剂乳油 1 500倍液。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