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桑椹菌核病

桑椹菌核病

简 介

英文名Mulberry Sorosis异名桑椹菌核病 桑椹菌核病是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的统称。为害桑。四川、江苏、辽宁、浙江、贵州台湾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发生较多。(1) 桑树肥大性菌核病:表现为病果膨大,花被肿厚,呈乳白色或灰白色,弄破后散发出臭气,在桑椹中心有一块黑色干硬的大菌核。(2)缩小性菌核病:病表现为病果显著缩小,质地坚硬,呈灰褐色,表面有细皱,布有暗褐色细斑点,在病椹内部形成黑色坚硬的菌核。(3)小粒性菌核病:表现为病果的种小果分别受侵染,病小果显著膨大而突出,整个病果带灰黑色,容易脱落而残留果柄,病小果的花被不很肥大,仅子房特别大,其内部生有无数的小型分生孢子,以后在子房内形成小粒菌核。

[病原]肥大性菌核病病菌为白杯盘菌(桑实杯盘菌) Ciboria shiraiana P. Henn.;缩小性菌核病病菌为白井地杖菌Mitrula shiraiana (P. Henn.)Ito etlmai;小粒性菌核病病菌为肉阜状杯盘菌Ciboria carunculoides Siegler et Jankins,均属子囊菌亚门。(1)形性:①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大块黑色菌核上长出子囊盘,子囊盘肉质杯状,有褐色长柄,杯状盘的直径为0.5~1.5cm,柄部褐色圆筒状,盘上生有子囊及子实层,子囊圆柱状,基部较细,内含8个子囊孢子,大小(146~177)μm×(8~10μm,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透明,侧丝细长,有1~2个隔膜。②桑椹缩小性菌核病:在坚硬的黑色菌核上长出数个子实体,子实体有长柄,柄部扁平稍扭曲,灰褐色,长有茸毛,大小(30~90)mm×(1.5~2.0)mm,子实体的头部为纺锤形,有数条纵行褶纹,子囊生于头部外面的子实层中,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大小(4~8)μm×(2.5~4.0μm,无色透明。③桑椹小粒性菌核病:病菌核由若干病小果分别形成,黑色、球状,子囊盘杯状,直径为4~12mm,子囊柄部长×粗为(10~40)mm×(1.0~1.5)mm,子囊圆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无色透明,大小(6.2~10.1)μm×(2.5~5.0)μm,侧丝线形,有隔,有分枝。(2)特性。采用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的培养结果表明,燕麦片培养基明显优于PDA培养基。在25e条件下,燕麦片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十分迅速,10天左右即可长满整个培养皿(512cm),菌落初为乳白色絮状菌丝,后呈灰白色,菌丝有隔,直径为1.7μm,培养基底色略呈紫红色,有少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近圆形;而PDA培养基上的病菌生长十分缓慢,菌落初为乳白色絮壮菌丝,经2周后变成淡褐色,约30天后未见扩展,停止生长。由此可见,燕麦片培养基是培养桑椹菌核病病原菌的理想培养基。

[发生规律]春季温暖、多雨、土壤潮湿利于菌核萌发,发病重。通风透光差,低洼多湿,花果多,树龄老的桑园发病重。

[防治](1)农业防治。桑园中病椹落地后应彻底清除,集中深埋或烧毁。掌握在菌核萌发时间,及时中耕,掩埋病原,减少初侵染。雨后及时排出园中积水,降低土壤湿度。(2)化学防治:花期喷药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 500~2 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倍液。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