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 介 英文名Mulberry red rust异名桑赤粉病 桑赤锈病为害桑。受害桑芽不能萌发,已萌发的病芽盘曲变形,受害桑叶呈畸形,不能展开生长,严重时整片桑园无一片好叶。病叶饲蚕虽无中毒现象,但感病芽叶畸形卷缩,布满金黄色病斑,引起叶质低劣,产量下降收。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山东、四川、河北、云南、安徽、福建、陕西、新疆、台湾等地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为害嫩芽、叶片、叶柄和新梢。也能为害桑椹。(1)嫩芽:嫩芽发病,病部局部肥厚,弯曲畸形,出现橙黄色病斑,芽叶生长停止,变焦脱落。(2)叶片。初期正背两面散生圆形而有光泽、略隆起微黄的病斑,后逐渐肥厚隆起而为橙黄色的斑点。叶背上的病斑沿叶脉、叶柄方蔓延成纵长形。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橙黄色粉末(锈孢子),布满全叶;俗称“金桑”。(3)新梢、叶柄、叶脉:叶柄、新梢被害后,畸形弯曲,布满金黄色粉末。染病较久的新梢上的病斑渐变黑褐色,稍凹陷,易折断,内有越冬菌丝体。(4)花和椹:桑花被害呈不规则膨大。桑椹被害后失去光泽、变黄,后期布满橙黄色粉末。 [病原]病原为桑锈孢锈菌Aecidium mori (Barclay)Diet.,属担子菌亚门。(1)形态。菌丝直径4~6μm,具隔膜,生在表皮下细胞间,可生出吸胞,钻入桑树细胞里吸取养分。吸胞长7~15μm,圆筒形。锈子器直径150μm,器内面底部生锈子梗。锈子梗无色,圆形,顶生连锁状锈孢子。锈孢子圆形,初无色,渐呈橙黄色,大小(13~18)μm×(11~15)μm,成熟的锈孢子生厚膜,表面有微小突起。(2)特性。锈孢子形成温限5~25℃,最适温度13~18℃,相对湿度高于90%,最好在锈子器上经常保持一层水膜状湿润,若湿度低于85%锈孢子难于形成。孢子发芽要求温度15℃以上、湿度93%以上。气温高于30℃,湿度低于80%时,病害扩展缓慢或停滞。 侵染循环 [侵染](1)菌源。北方以菌丝束在桑枝或冬芽组织内越冬。南方可以锈子器和锈孢子越冬。长江流域锈孢子抗寒力不强则不能越冬。(2)传播:枝条上的病斑多为非致病性坏死斑,只有与枝条特别接近的叶痕、芽鳞上的病斑才能致病。这些病斑内菌丝的侵入桑芽。春天随桑芽萌发,引起桑芽发病。初侵染产生的锈孢子飞散到新梢和桑叶及花椹上进行多次再侵染。(3)发生时期。长江流域4~6月份发病重,黄河流域发病期在4~9月份,我国南方温暖地区在5~6月份和9~10月份进入发病高峰期。 [发生规律](1)寄主抗性。不同桑树品种抗病力有差异。(2)环境因素。高温多湿、雨季发病重。(3)栽培因素:①新老桑树混栽、留枝留芽、收获叶不伐条等措施,都造成桑树生育期间树上留有绿叶,利于病菌存留和侵染,易发病。②低洼多湿,通风透光不良,病害容易发生。 [防治](1)农业防治。选用黄鲁桑、湖桑等抗病、耐病品种。冬季剪除一年生的病枝,消灭越冬病源。春季发芽后发现病芽、病叶和病梢应及早剪除烧毁,以防锈孢子飞散传播。对乔木桑要加强整枝,剪除病枝。对留枝剪养病树,应进行夏伐。消除病菌在绿色组织里过渡存续的机会,可减少侵染和发病。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2)化学防治:黄泡期用喷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12.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 2 000倍液。重点喷桑芽,隔20天喷1次,连续2~3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