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桑紫纹羽病

桑紫纹羽病

简 介

英文名Mulberry purple root rot异名桑树霉根 桑紫纹羽病是桑树根部的重要病害。病株长势衰弱,芽叶易枯死。桑苗场圃发病重时,在短期内苗林成片枯死。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河北、湖南、四川、广东、台湾等蚕区均有发生为害。

[为害症状]病菌先侵入幼嫩新根,然后延及到较粗的支根,最后蔓延到主根。发病时,根皮最初变黄褐色,失去光泽,而后逐渐变黑褐色,地上部无明显症状。发病重时,根部皮层腐烂呈黑色,只剩下相互脱离的栓皮和木质部。被害桑根的表面缠有丝绵状的紫红色根状菌索和生有紫红色的菌核,随病势的发展,常在露出地面的树干基部及土面形成一层紫红色的绒状菌膜,于5~6月份间在菌膜上形成子实层。桑根受害后,枝叶生长缓慢,叶小,色黄,随着病势加剧,枝梢先端或细小枝枯死,最后全株枯死。苗木病死较快,但成长植株病死需经一年或数年不等。

[病原]桑卷担子菌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属担子菌亚门。(1)形态。营养菌丝为黄褐色,粗细不一致;生殖菌丝紫褐色,生于根表面。菌索由菌丝纠结形成,呈不规则网状,后期发育成不规则形菌丝块。菌核外部紫红色,内部灰白色。子实体紫红色。担子圆筒形,无色,有隔膜3个,大小(25~40)μm×(6~7)μm。⑤担孢子长卵形,无色,单胞,大小(16~19.5)μm×(6~6.4)μm。(2)特性。病菌属好气菌,需要通气性好的土壤。如在缺氧环境条件下,则不发育,但能生存50日左右。病菌生育温限8~35℃,适温27℃;生长pH范围4.2~7.8,最适为5.2~6.4;土壤水分最适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菌核在营养条件不良时形成,能保持休眠状态渡过不良环境,存活数年。 (3)寄主。桑树、甘薯、马铃薯、花生、萝卜、茶、桃、梨、苹果等48科113种植物。侵染循环 [侵染]病原以菌索和菌核在病根和土壤中越冬、越夏,并能生存多年。本病主要靠病根、水流和农具等接触传染。很少由担孢子飞散传播。有病桑苗是远距离传播病害的重要原因。

[发生规律]土壤积水或过酸以及砂砾土质的桑园发病较多。苗圃地连作或桑地间作带病的甘薯、马铃薯等作物极易造成为害。

[防治](1)检疫:加强检疫,禁止从病区调运桑苗。(2)农业防治。重病田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5年轮作,尤其以水旱轮作较好。②加强桑园管理,做好改土工作,增施腐熟有机肥,注意桑园开沟排水。③酸性土壤可施用生石灰进行改良。④栽植前剔除病苗并及时烧毁。园中发现病株及时挖除,连同残根一起烧毁。同时要挖一条深1m、宽30cm的隔离沟,挖出的带菌病土堆在病区,防止扩散。(2)物理防治。栽植时对发病或怀疑苗木带菌的用45℃温水浸泡20~30分钟。(3)化学防治:栽植时对发病或怀疑带病的苗木用0.3%漂白粉浸泡苗木30分钟,或1%硫酸铜溶液浸泡苗木1小时。病土用2%福尔马林液喷匀,密闭半月后种桑。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