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桑断梢病

桑断梢病

简 介

英文名 桑断梢病严重为害春梢的病害。病梢易遇风易从基部病斑处折断。严重发生时,病株率可达100%,梢发病率达25%~30%,不仅春叶欠收,对夏秋叶产量的树势都有很大影响。四川、浙江发生为害,尤其在四川蚕区广泛流行。

[为害症状]桑椹成熟期,在新梢基部2~3cm的皮层上,病初呈点斑,再变为块斑,后发展成为周斑,病斑内的木质部及皮层大部分坏死,失去输导作用,整个病斑干腐,向内凹陷,遇风吹雨打,采叶挪动时从凹陷处脆断,吊挂树上,枝垂叶枯。

[侵染]病菌侵入桑雌花,引起初次侵染,产生白桑椹。每个白椹内,有数粒小粒菌核。病椹脱落后,病原以菌核在土壤表面越冬。春天,越冬菌核开始萌发,初成杆状,再膨大成球状,然后开展成杯、盘状。菌核可长出子囊盘1~2个,最多可达11个。桑树开花期,子囊盘释放子囊孢子侵染雌花。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雌花上,形成白椹,再通过病椹柄侵染新梢基部皮层,使其组织坏死、褐变,进而出现病斑。

[发生规律]无花桩品种或只开雄花而不开雌花的桑品种不发生断梢病。在桑品种中,小冠桑易发病,实生桑发病少。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下很少发病,80%以上发病重。地势低洼、接近水塘的地块,土壤湿度大,发病率高。

[防治](1)农业防治。选用开雄花的品种或抗病品种,如合川皂角4号、6031、湘7920、乐山大红皮、南1号等。在盛花期摘除所有雌花,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合理间作,勤除杂草,保持土壤干燥,不利菌核萌发从而减少发病。在重灾区,对大行间作桑和密植桑园,可改冬季重剪为夏伐,可减少断梢病的发生率。冬春进行深翻,将菌核埋人深层土中,减少萌发侵染。(2)化学防治:盛花期及时喷药防治,药液要对准雌花喷射70%甲基硫菌灵1 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500倍液。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