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桑芽枯病

桑芽枯病

简 介

英文名 桑芽枯病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广东、云南、贵州、台湾各省均有发生,江苏、浙江一带尤为严重。桑园发病重时,桑枝枯死,影响春叶产量。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桑芽。春季发芽时,在枝条中上部的冬芽或伤口周围产生红褐色略凹陷的油溃状病斑,逐渐扩大,其上密生针头大的略有隆起的粉红色小粒。小粒逐渐突破表皮变成橙红色的肉质小粒,围绕冬芽作环状排列,使冬芽不能萌发。若发芽后被害,则病部的新梢和嫩叶急剧萎雕,当病斑环围枝条,也能使病部以上枝条枯死,枝条被害部皮层腐烂,很易剥离,并散出酒精气味。病部在5月以后产生紫黑色的颗粒,即子囊壳。若病斑只限于一处,则易使病部成肿瘤状。

[病原]桑生浆果赤霉菌Gibberella baccata (Wallr.) Sacc.var moricola (de Not.) Wollenwl,属子囊菌亚门。无性态为砖红镰孢Fusarium laeritium Nees,属半知菌亚门。桑菌寄生菌Hypomyces soiani f.sp.mori Sakurai et Matuo.、豌豆菌寄生菌Hypomyces sotani f.sp.pisi(Jones) Snyd.et Hans也可引起桑芽枯病。(1)形态。①子囊座半球形。②子囊壳椭圆形,淡蓝色,大小(210~285)μm×(172~225)μm。③子囊棍棒状,无色,有短柄。④子囊孢子椭圆形,有1~5个隔膜。⑤分生孢子座埋生木栓层皮下。⑥分生孢子梗短,无色,大小(10~15)μm×(3~4)μm。⑦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有3~5个隔膜,大小(27~40)μm×(3~4.5)μm。(2)特性。病菌生育温度范围为4~36℃,最适温度24~26℃。生育最适pH值为6.5~7。 侵染循环 [侵染](1)菌源。病菌于5月前后产生子囊壳,9~10月份弹出子囊孢子,侵入桑树枝干后,以菌丝状越冬。(2)传播:次年3~4月生分生孢子,随风、雨及昆虫传播,通过皮孔和伤口侵入为害。当年产生的孢子,引起再次侵染,扩大为害。夏季和早秋气温高,桑树愈伤组织分裂旺盛,伤口容易愈合,孢子侵入后,迅速被愈伤组织包围而不能向深层侵染。到8月下旬以后,愈伤组织分裂能力减弱,病菌易于侵入。(3)发生时期。浙江省多发生在2月下旬至4月下旬。

[发生规律](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幼龄桑树较易发病。(2)环境因素。生长适温20~25℃,低温多湿环境发病重。(3)栽培因素:秋叶采摘过多、过早和多施氮肥的桑园发病重,虫伤和冻害可加重为害。地势低洼、密度大的桑园发病重。

[防治](1)加强肥培管理。合理采摘夏秋叶,不可过多、过早,特别幼龄桑园更应注意,一般应保留1/3叶片。②秋季避免迟施、偏施氮肥。加强治虫,采摘秋叶注意留柄,保护冬芽。③冬季桑园管理严防枝条创伤。④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夏秋期间适当增施钾肥,避免迟施和偏施速效性氮。⑤桑树顶芽停止生长时,剪去枝条稍端未木质化部分,可减少冻枯和病害侵染。及时剪除并烧毁发病严重的病枝,局部病斑也应及时刮除烧毁。(2)化学防治:发病严重的桑园,冬季或早春在枝条上喷洒波美5度硫合剂。枝干伤口用1%硫酸铜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进行消毒,然后涂抹20%石灰浆或波尔多液浆,进行保护。也可用1%硫酸铜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消毒枝干伤口,然后涂抹20%石灰浆,进行保护,减少发病。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