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桑里白粉病

桑里白粉病

简 介

英文名Mulberry powdery mildew异名桑白背病 桑里白粉病为害桑树、梨、苹果、枫杨、板栗等多种阔叶树。桑树叶部常见的真菌病害。各栽桑地区普遍发生。

[为害症状]病害多发生在枝条中下部将硬化的叶片上,随叶片老熟而逐渐严重。多由下部叶片向上发展,枝梢先端嫩叶不受侵害,但晚秋期也能侵害上部叶片。初发病时,叶背散生白粉状圆形霉斑,后不断扩大,连接成片。严重时白粉布满叶背,同时在叶表面的相应处也随之发生淡黄褐色病斑。发病后期,病斑中央密生黄色的小粒点,即闭囊壳。后小粒点逐渐变黑,白色粉霉消失。

[病原]病原为桑生球针壳Phyllactinia moricola (P. Henn.)Homma,属子囊菌亚门。①菌丝。菌丝体不分枝,纵横交错成网状。菌丝葡甸于叶背,用附着器吸附于叶背表皮,部分菌丝从气孔侵入细胞间隙,以吸器伸入细胞内摄取养分。在叶面上的营养菌丝垂直长出分生孢子梗。②分生孢子梗。丝状,无色,大小(167~236)μm×(5~8)μm,有3~4个隔膜,顶端膨大形成分生孢子。③分生孢子。棍棒状,无色,单胞,大小(60~86)μm×(19~26)μm,多为单生。④闭囊壳。扁球形,直径183~283μm,周边具5~18根针状附属丝,有时多至32根。闭囊壳内具子囊9~14个。⑤子囊。无色,圆形,基部有短柄,大小(60~105)μm×(25~40)μm,内有子囊孢子2~3个。⑥子囊孢子。无色或淡黄色,单胞,椭圆形,大小(30~4)μm×(19~26)μm。

[侵染](1)菌源。病原以闭囊果粘附在枝干、病叶中越冬。(2)传播:第2年散出子囊孢子,随风、雨飞散到桑叶上成为初次侵染源。(3)发生时期。长江流域桑区多在9~10月份盛发。广东蚕1~3月底开始发生,4~5月份盛发,6月后逐渐减少,7~8月份基本停止发生,至10月份又有1次发病高峰。

[发生规律]桑里白粉病的发生与温湿度、桑叶的硬化程度及对桑的采叶方法等有密切关系。(1)寄主抗性。硬化早的桑品种容易发病。(2)环境因素。盛夏期,气温过高,对病菌生长不利,病害发生受到抑制。气温低的山区桑园较平地桑园易发病。(3)栽培因素:地下水位较低或干旱的丘陵地发病重。密植桑园及缺钾的桑地发病较重。冬留干和春伐的桑园发病重。由下向上合理采叶发病较轻,反之,发病较重。

[防治]选栽硬化迟的桑树品种。及时采叶,采叶时自下而上,防止桑叶老化。加强培肥管理,注意抗旱,推迟桑叶硬化。发病初期全面喷洒0.3%~0.5%多菌灵;采叶期喷70%甲基托布津1 500倍稀释液,隔10~15天再喷1次;冬季喷波美度2~4度的石硫合剂,杀灭枝条和地面上的越冬病菌。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