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亚洲玉米螟

亚洲玉米螟

简 介

英文名Asiatic corn borer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属鳞翅目,螟蛾科。为害食性很杂,确认的寄主植物约25种,栽培作物中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棉花、大麻等,也能取食小麦、大麦、马铃薯、豆类、向日葵、甘蔗、甜菜、番茄、茄子等,是世界性的蛀食性大害虫。

[为害症状]幼虫孵化后,一部分潜藏在雌穗着生节以上各叶片的叶腋间,取食积存的花粉和叶腋组织,至4龄后蛀茎为害;绝大部分初孵幼虫集中到雌穗顶端的花丝基部取食为害。

[发生规律](1)发生世代。每年发生1~6代。(2)越冬。以末代老熟幼虫在作物或野生植物茎秆或穗轴内越冬。第2年春天即在茎秆内化蛹。(3)发生时期。各代蛾期大致分为越冬代4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1代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2代7月上旬至8月中旬,第3代8月中旬至9月下旬,第4代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6月中旬见幼虫发生,7~8月份在藜蒿上暴发成灾,10月上、中旬还有大量的幼虫为害。(4)环境因素。温度25℃,相对湿度90%,对产卵、孵化及幼虫存活极为有利,暴雨则可造成初孵幼虫大量死亡。

[形态](1)成虫。成虫黄褐色。雄蛾体长10~14mm,翅展20~26mm。触角丝状,灰褐色,复眼黑色。前翅内横线为暗褐色波状纹,内侧黄褐色,基部褐色。雌蛾比雄蛾体形大,体长13~15mm,翅展25~34mm,体色浅,前翅淡黄色,线纹与斑纹均淡褐色。后翅灰白或淡灰褐色。后翅基部有翅缰,雄蛾1根,较粗壮;雌蛾2根,稍细。(4)幼虫。幼虫初孵化时长约1.5mm,头壳黑色,体乳白色,半透明。末龄幼虫体长20~30mm,宽3~3.5mm,头壳深棕色,体淡灰褐或淡红褐色,有纵线3条,以背线较明显。胸部第2、3节背面各有4个圆形毛瘤,腹部第1至第8节背面各有2列横排毛瘤。第9腹节具毛瘤3个,中央一个较大。胸足黄色,腹足趾钩为三序缺环。(3)卵。卵长约1mm,宽约0.8mm,短椭圆形,扁平,略有光泽。一般20~60粒产在一起,构成不规则的鱼鳞状卵块。(4)蛹。蛹纺锤形,黄褐色至红褐色,体长约15~18mm,体背密布细小波状横皱纹。第5、6节腹面各有足的痕迹1对,臀棘黑褐色,端部有5~8根向上弯曲的一组刺毛。雄蛹腹部较瘦削,尾端较尖,生殖孔在第7腹节气门后方,开口于第9腹节腹面。雌蛹腹部较雄蛹肥大,尾端较钝圆,交尾孔在第7腹节,开口于第8腹节腹面。

[习性](1)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飞翔力强。卵散产于叶背,每块卵20~60粒,每头雌蛾能产卵10~20块,共计产卵量300~600粒。(2)幼虫。幼虫孵出后,先群集在卵壳上取食卵壳,约经1小时即开始爬行分散,通过风吹或被触动,即吐丝下垂,转移到其他部位或扩散到邻近植株上为害。

[防治](1)农业防治。在越冬幼虫未羽化前收集茎秆或烧毁掉,消灭越冬虫源。尽量避免与玉米、棉花混作,减少桥梁寄主田和残存基数。(2)生物防治。保护田间赤眼蜂、寄生蝇、姬蜂、茧蜂、白僵菌等天敌来联合控制玉米螟。在螟卵初孵盛期放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来消灭螟卵。(3)物理防治。选用20瓦黑光灯或玉米螟性诱剂诱杀。也可在开阔地用200瓦或400瓦的高压汞灯、灯距100或200m诱杀,2种诱杀方法均以集中连片效果好。(4)化学防治。1龄幼虫期防治效果好。每公顷用武大绿洲毒克星3号600ml,或25%杀虫双水剂 500倍液,或0.9%虫螨克乳油 2 000倍液,或2.5%溴氰菊脂乳油 500倍液,或Bt乳油 5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 2 500倍液,或25%快杀灵1号乳油,或90%敌百虫晶体,或20%灭扫利乳油 1 000倍液。在卵块孵化高峰期喷5%抑太保乳油 、或25%灭幼脲3号悬浮剂 1 000倍液,可任选一种药剂喷雾。重点喷在叶片反面,间隔7~10天喷1次药液,连防1~3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