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短额负蝗

短额负蝗

简 介

英文名Brevis front grasshopper异名中华负蝗、尖头蚱蜢、括搭板 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I.Boliva属直翅目,蝗科。为害食性杂,能为害白菜、甘蓝、萝卜、豆类、茄子、马铃薯等各种蔬菜及农作物等100余种植物。除新疆、西藏外,各省(区)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成虫和若虫多栖息在茎叶上取食。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降低蔬菜商品。

[发生规律](1)发生世代。南昌每年发生2代,少数3代,华北每年发生1代。(2)越冬。以卵在土中越冬,以卵在沟边土中越冬。(3)发生时期。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孵化盛期,7~8月份羽化为成虫。

[形态](1)成虫。体长20~30mm,头至翅端长30~48mm。体绿色或褐色(冬型)。头尖削,绿色型自复眼起向斜下有一条粉红纹,与前、中胸背板两侧下缘的粉红纹衔接。体表有浅黄色瘤状突起;后翅基部红色,端部淡绿色;前翅长度超过后足腿节端部约1/3。(2)卵。长2.9~3.8mm,长椭圆形,中间稍凹陷,一端较粗钝,黄褐至深黄色,卵壳表面呈鱼鳞状花纹。卵粒在卵块内倾斜排列成3~5行,并有胶丝裹成卵囊。(3)幼虫。若虫共5龄。1龄若虫体草绿色,稍带黄色,前、中足褐色,有棕色环若干,全身布满颗粒状突起;2龄若虫体色逐渐变绿,前、后翅芽可辨;3龄若虫前胸背板稍凹以至平直,翅芽肉眼可见,前、后翅芽未合拢,盖住后胸一半至全部;4龄若虫前胸背板后缘中央稍向后突出,后翅翅芽在外侧盖住前翅芽,开始合扰于背上;5龄若虫前胸背面向后方突出较大,形似成虫,翅芽地大到盖住腹部第3节或稍超过。

[习性]羽化后的成虫,5~7天后开始交尾,有多次交尾的习性,一生最多交尾45次,最少11次,平均交尾次数为30次。在交尾期间,雌虫有背负雄虫习性,交尾后雄虫仍可在雌虫背上。交尾多集中在晴朗天气和气温较高的中午。交尾后7~23天,雌虫开始产卵。产卵场所选择在地势较高、土质较硬的偏碱性黏土地,植被覆盖度在20%~50%,5cm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的田埂、渠堰向阳坡处。产卵时雌虫先用产卵器挖土、打洞,腹部插入土中,节膜不断延伸,使腹部伸长为原来的3倍之多,然后在土中5cm深处陆续产出卵粒。一般一头雌虫产卵1~2块,最多可产4块,每块卵最多119粒,最少28粒,平均每块卵为60粒。成虫和若虫善于跳跃,上午11时以前和下午3~5时取食最强烈。7~8月因天气炎热,大量取食时间地上午10时以前和傍晚,其他时间多在作物或杂草中躲藏。

[防治](1)生物。在路边、沟旁植树引诱鸟类,保护蜘蛛、蚂蚁、蛙类等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2)化学防治。将蝗蝻消灭在3龄以前。可选用化学农药防治时,最好采用毒饵防治。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 2 000~4 000倍液、0.5%苦参碱水剂 500~1 000倍液、5%氟虫腈悬浮剂 10~15ml/亩、5%氟虫脲可分散液剂1 000~1 500倍液,均可达到防效90%左右。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