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辣椒叶霉病

辣椒叶霉病

简 介

英文名Pepper leaf mold 叶霉病是辣椒的一种普通病害,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发病初期症状与霜霉病极相似,易造成误诊,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对产量和经济效益产生较大影响。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最初在叶片上表现为浅黄色,不规则形退绿斑块,叶背部初生浅白色霉层;不久叶正面变为浅黄色至黄色大斑,且数量较多,不受叶脉限制,叶背部霉层逐渐变为浅灰色至黑褐色绒毛状霉。随病情扩展,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变成花斑,严重时变黄干枯。与霜霉病相比,叶霉病病叶无明显变脆增厚和上卷现象,后期叶片也很少脱落。叶霉病发病初期由下部叶片开始,而霜霉病多由中部叶片开始。

[病原]病原为褐孢霉菌Fulvia fulva (Cooke)Cif.属半知菌亚门真菌。(1)形态。分生孢子梗多数丛生,暗橄榄色,顶端淡色,上生1~3个孢子再向上生长30~60μm,后再生1次孢子。次生孢子处孢子梗膨大呈节状,大小(140~365)μm×(4~6)μm。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无色或暗橄榄色,具0~3个隔膜,单细胞的大小(5~11)μm×(3~5)μm,双细胞的(6~19)μm×(4~8)μm,3~4个细胞的(11~22)μm×(5~7)μm。(2)特性。发生温度以20~25℃,相对湿度高于85%时为最适,低于10℃或高于35℃,且干燥的条件下,发病迟缓或停止扩展。

[侵染]病原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以菌丝潜伏在种子中或以分生孢子附着于种子上越冬。第2年如遇适宜环境条件即产生分生孢子,并借气流、流水或其他农事操作传播,病原分生孢子产生芽管,主要从寄主叶背气孔侵入。以后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发生规律](1)发病时期。多发生于早春茬各类保护地种植的中后期。(2)气候因素。气温升高,浇水过多,管理粗放发生重。连阴雨天气,保护地内光照过弱,通风不良而湿度长期较高,有利于叶霉病的扩展和加重为害。(3)栽培因素。植株栽培过密,田间生长郁闭,忽干忽湿交替进行,或有白粉虱等虫害发生时,均易感染此病。病原孢子随风传播极为迅速。

[防治](1)种子消毒。种子播前应先在阳光下晒2~3天,然后用55℃温水浸种15~20分钟,并不断搅拌,再晾干备播。用1%高锰酸钾800倍液浸种30分钟,捞出冲净后催芽。(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如寿光长羊角椒、中蔬4号、5号、苏椒5号等。发现病株及病叶应早清除,集中深埋或烧毁;收获后及时清除植株残体。尽量避免忽干忽湿现象出现,严禁大水漫灌,注意降低田间湿度,尤其是保护地中空气湿度。实行与葱、蒜茬或水稻轮作。整地时,每公顷撒施生石灰2250~3000kg。施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发现病情较晚时,可先进行36~38℃高温闷棚。棚室在定植前,每公顷可用生石灰1125~1200kg撒施地面,然后深翻两遍,利用石灰杀菌,并有补充钙元素的作用。(3)化学防治。棚室定植前,用硫磺粉熏蒸大棚或温室。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或10%宝丽安800倍液或65%万霉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保护地内除喷雾防治外,还可使用6.5%甲霉灵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每公顷用量为22.5~27kg。也可使用45%百菌清烟剂。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