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番茄菌核病

番茄菌核病

简 介

英文名Tomato stem rot 菌核病是番茄的一种普通病害。部分老菜区棚室中发生。零星发生,引起植物坏死,引起烂果,对产量有明显影响。

[为害症状]番茄叶片、果实和茎等部位均受害。(1)叶部。叶片染病始于叶缘,呈水浸状,淡绿色,湿度大时长出少量白霉,病斑呈灰褐色,蔓延速度较快,导致叶片枯死。(2)茎部。茎染病多由叶柄基部侵入,病斑灰白色稍凹陷,后期表皮纵裂,边缘水渍状,病斑长达株高的五分之四。除在茎表面形成菌核外,剥开茎部,可发现大量菌核,严重时植株枯死。(3)果实。果实及果柄染病,始于果柄,并向果面蔓延,未成熟果实似水烫过。

[病原]病原为核盘孢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1)形态。菌核长圆形至不规则形,初为白色后变黑色,内部粉红色,大小(1~30)mm×(0.5~8)mm,为2mm×6mm左右,全部由菌丝组成,表面无绒毛。菌核萌发后长出1至多个具长柄的肉质子囊盘,子囊盘浅肉色至褐色,初呈杯状,展开后呈盘状,直径2~6mm。盘状子囊盘上着生一层子囊和侧丝。(2)特性。菌丝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是0~30℃,适温为18~25℃。最适相对湿度在85%以上,70%以下停止生长。菌核耐干热、低温,但不耐湿热。菌核萌发和形成子囊盘的温度为5~25℃,最适温度因各地环境而异,为8~20℃。 

[侵染]病原以菌核在土中或混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是该病的初侵染源。菌核干燥条件下,存活4~11年,水田经1个月腐烂。菌核遇有适宜条件萌发,借风雨随种苗或病残体传播。病原首先侵入衰老叶和尚未脱落的花瓣,发病组织腐烂,再侵染由病健部接触传染。

[发生规律](1)发病时期。北方菌核多在3~5月萌发;南方则有2个时期:即2~4月和10~12月。(2)气候因素。当气温在20℃左右,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发病严重。多雨季节易发病流行。(3)栽培因素。病地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偏施氮肥,发病重。

[防治](1)农业防治。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5年轮作。深翻土地,使菌核不能萌发;未发病的温室或大棚忌用病区培育的幼苗。及时清除田间杂草。覆盖地膜可以抑制菌核萌发及子囊盘出土。发现子囊盘出土,及时铲除,集中消毁。注意通风排湿,减少传播。(2)化学防治:保护地栽培,在发病初期每公顷用10%腐霉利烟剂3750~4500g熏一夜,或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 15kg,隔7~9天喷撒1次。露地栽培,在发病初期喷50%农利灵水分散剂 1 500~2 000倍,或50%翠贝水分散剂 2 500~3 000倍,或43%好力克悬浮剂 3 000~3 500倍,或53.8%可杀得 水分散剂 00~800倍,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65%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 500~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 500~2 0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