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番茄灰霉病

番茄灰霉病

简 介

英文名Tomato gray mold

灰霉病是番茄上的一种重要病害,特别是冬春季节保护地内低温、高湿,内外气候条件变化较大,往往发病严重,造成减产20%~40%。

[为害症状]主要发生在花期和结果期,可为害花、果实、叶片和茎。(1)幼苗。叶片和叶柄上产生水浸状腐烂,之后干枯,表面产生灰霉,严重时可扩展到幼茎,使幼茎产生灰黑色病斑,腐烂折断。(2)叶片。叶尖开始出现水浸状浅褐色病斑,病斑呈“V”字形,向内发展,潮湿时病部长出灰霉,边缘不规则,干燥时病斑呈灰白色。(3)茎部。初期产生水浸小点,后扩展成长条形病斑,高湿时长出灰色霉层,上部植株枯死。(4)果实。主要在青果期,先侵染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后向果面和果梗发展,果皮变成灰白色、水浸状、软腐,病部长出灰绿色绒毛状霉层,后期病部产生黑褐色鼠粪状菌核。(5)花萼。花萼变为暗褐色,随后干枯。

[病原]病原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1)形态。分生孢子梗细长,深褐色,数根丛生,顶端具1~2次分枝,分枝顶端簇生分生孢子成葡萄穗状,梗大小(960~1200)μm×(16~22)μm。分子孢子单胞,无色,短椭圆形,大小(12~18)μm×(9~13)μm,聚集成堆时呈灰色。菌核由菌丝组成,形状不规则,大小(1~40)mm×(1~7)mm,多产生于寄主表皮层下面。(2)特性。病原为弱寄生菌,腐生性强,可在有机物上腐生。分生孢子在13.7~29.5℃均能萌发,但产生分生孢子与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1~23℃。分生孢子抗旱力强,在自然条件下能存活138天。(3)寄主。这种病原可以侵染番茄、辣椒、黄瓜、草莓、莴苣、韭菜、花生等。

[侵染](1)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2)传播特点。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借气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萌发时产出芽管从寄主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上侵入。

[发生规律](1)发病时期。在日光温室中发病流行过程可划分为3个时期。定植后3月初至4月上旬为叶部灰霉病的始发期,该时期病情平稳发展;4月上旬至4月下旬,为叶部灰霉病的上升期,此时病害发展迅速;4月下旬至5下旬为该病发生高峰期。病果发生时期:番茄定植后20~25天(3月末)第1层果开始发病,之后病果迅速上升,4月中旬至5月初为盛发期;以后随着温度上升温室开始大放风,病情下降;第2层果在4月10日开始发病,之后病果率迅速增长,4月末至5月初达到高峰;第3层果在第2层果发病后15天开始发病,病果增至5月初后下降。(2)气候因素。温暖湿润是灰霉病流行为为害的主要条件。灰霉病原发育适温为20~23℃,相对湿度要求95%以上。早春棚室的生态条件恰好温暖湿润,很容易引起发病。连阴天、寒流天、浇水后湿度增大易发病。(3)栽培因素。植株徒长、棚室透光差、光照不足易发病。管理不当、粗放耕作、过于密植、氮肥不足或过量、领秧绑架过晚、灌水后放风排湿不及时、阴雨天灌水、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病果及病叶不及时清理等易发病。

[防治]

1)加强通风管理。晴天上午晚放风,使棚温迅速升高,当棚温升至33℃,再开始放顶风,31℃以上高温可减缓该菌孢子萌发速度,推迟产孢,降低产孢量。当棚温降至25℃以上,中午继续放风,使下午棚温保持在25~20℃;棚温降至20℃关闭通风口以减缓夜间棚温下降,夜间棚温保持15~17℃;阴天打开通风口换气。

2)控制浇水。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水,降低棚室相对湿度。浇水宜在上午进行,发病初期适当节制浇水,严防过量,防止结露。

3)发病后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放在塑料袋中集中烧毁或深埋,严防乱扔,造成人为传播。

4)药物防治:

开花期可在蘸花药液中加入0.1%的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效果很好。也可对果实喷雾,但应注意轮换用药,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还可用50%百菌清粉尘剂,每亩喷粉300克或者50%多.乙可湿性粉剂800-100倍液,40%密霉胺SC1000-1200倍液均匀喷雾。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