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番茄晚疫病

番茄晚疫病

简 介

英文名Tomato late blight异名番茄疫病 番茄晚疫病是番茄的一种主要病害。各均区均有发生。该病流行性很强,破坏性很大,常造成20%~30%的减产。

[为害症状]叶、茎、果均可受害,但以叶片和青果受害严重。(1)叶片。多从植株下部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以后逐渐向上部叶片和果实蔓延。初为暗绿色水浸状不整形病斑,病健交界处无明显界限,扩大后转为褐色。空气潮湿时,病斑会迅速扩展,叶背病斑边缘可见一层白色霉状物。空气干燥时病斑呈绿褐色,后变暗褐色并逐渐干枯。(2)茎部。病斑由水渍状变暗褐色至黑褐色,稍向下凹陷,病茎组织变软,植株萎蔫,严重的病部折断造成茎叶枯死。(3)果实。多从未着色前的青果近果柄处的果面开始,病斑呈不明显的油浸状大斑,逐渐向四周发展,后期逐渐变为深褐色,病斑稍凹陷,病果质硬不软腐,边缘不变红,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一层白色霉状物。果实贮藏、运输、销售期间还可继续受害,严重时可导致番茄大量毁坏。

[病原]病原为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属鞭毛菌亚门真菌。(1)形态。菌丝有分枝,无色无隔,多核;孢囊梗无色,单根或多根成束,由气孔伸出;孢子囊顶生或侧生,卵形或近圆形,无色,顶端有乳突,基部具短柄,孢子囊中游动孢子少于12个。(2)特性。菌丝发育适温24℃,最高30℃,最低10~13℃。孢子囊在温度为18~22℃、相对湿度在100%左右时3~10成熟;当相对湿度低于95%时,孢子囊迅速失去活力。当孢子落在持续持有水滴的寄主叶片表面时,孢子囊才能产生游动孢子或休止孢子萌发并产生芽管,侵染才能发生;如果寄主叶片失去水滴,孢子则不能继续侵染。台湾王添成博士认为孢子囊萌发有2种方式,取决于温度。第1种方式,当温度低于21℃时,孢子囊在1~3内产生8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是12℃。游动孢子在水膜中游动片刻后,失去鞭毛和内胞囊,不久又产生侵染栓侵入到寄主体内。温度在12~15℃时,游动孢子能迅速萌发,当温度升高至21~24℃时,游动孢子能大量萌发芽管。第2种方式是当温度在21~30℃时,孢子囊能在8~48内直接萌发产生芽管而不产生游动孢子,最适宜的温度是21℃。病原菌侵入叶片时直接通过表皮和外层表皮的细胞壁,侵入后在细胞间生长,并在叶肉细胞内产生吸器,侵染2~3后出现褪绿病斑,在侵染5~7时病症较为明显。病症出现后不久,孢囊柄从气孔里伸出,并产生孢子囊,此孢子囊可以作为再次侵染的侵染源。(3)寄主。这种病原可以侵染番茄、马铃薯、茄子。

[侵染](1)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在冬季栽培的番茄及马铃薯块茎中越冬。(2)传播特点。条件适宜时,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到番茄植株上,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病原的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或细胞内扩展蔓延,经3~4天潜育后,病部长出菌丝和孢子囊,并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侵染。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菌丝发育适温24℃,最高30℃。

[发生规律](1)发病时期。番茄各个生育期都受该病为害,幼苗期、结果期为害最重。(2)气候因素。白天气温24℃以下,夜间10℃以上,空气湿度在95%以上,或有水膜存在时,发病重。持续时间越长,发病越重。遇春寒天气,温度低、日照少,病害会更加严重。(3)栽培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致田间湿度大,易诱发此病。棚室栽培时,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放风不及时,发病重。棚室栽培时,白天棚室气温在22~24℃,夜间10~13℃,相对温度95%以上持继8小时,或叶面有水膜,最易形成侵染和发病。

[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种子消毒可以消灭或减少种子带的病原,常用方法有温汤浸种和多菌灵药剂处理。

(2)农业防治:

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集中妥善处理。

避免种植过密,氮、磷、钾肥配合使用,合理浇水,忌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

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合理密植。

采用高畦栽培,注意小水勤灌,选用无滴膜防止温棚滴水,合理密植,早搭架,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午后适当通风,防止棚室高湿条件出现。

及时摘除病果病叶,打去下部老叶带出棚外深埋或烧掉,注意田间操作不要接触病株后再碰健株。

(4)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在清除中心病株、中心病叶后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发病时可用40%疫霉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稀释液喷雾或者,每7天1次。也可用粉尘法防治,即用喷粉器喷5%百菌清复合粉剂,每次每亩喷1公斤,傍晚喷施。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