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茼蒿菌核病

茼蒿菌核病

简 介

英文名Crowndaisy chrysanthemum Sclerotinia disease

[为害症状]主要发生在茼蒿茎基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发病初期初呈水浸状褐色腐烂,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长出白色菌丝体,后期形成菌核,菌核初白色,后变为鼠粪状黑色颗粒状物,致植株倒折或枯死。

[病原]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1)形态。菌核初白色,后表面变黑色鼠类状,大小不等(1.1~6.5)μm×(1.1~3.5)mm,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干燥条件下,存活4~11年,水田经1个月腐烂。5~20℃,菌核吸水萌发,产出1~30个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系有性繁殖器官。子囊盘柄的长度与菌核的入土深度相适应,3~15mm,有的可达6~7厘米,子囊盘柄伸出土面为乳白色或肤色小芽,逐渐展开呈杯状或盘状,成熟或衰老的子囊盘成暗红色或淡红褐色。子囊盘中产生很多子囊的侧丝,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弹射,高达90厘米,子囊无色,棍棒状,内生8个无色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大小(10~15)μm×(5~10)μm。不产生分生孢子。(2)特性。0~35℃菌丝能生长,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0℃,最高35℃,50℃经5分钟致死。 侵染循环 [侵染]遗留在土中,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种子中的病原,随播种带病种子进入田间,遗留在土中的病原(菌核)遇有适宜温湿度条件即萌发产出子囊盘,放散出子囊孢子,随风吹到衰弱植株伤口上,进行初侵染。病部长出的菌丝又扩展到邻近植株或通过病健株直接接触进行再侵染,引起发病,并以这种方式进行重复侵染。

[发生规律]病原对水分要求较高,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在15~20℃时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低温、湿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

[防治](1)农业防治。实行3年轮作。适度密植,及时拔除杂草。(2)物理防治。播前用10%盐水选种,除去菌核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播种。(3)化学防治:①发病初期喷5%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多菌灵超微粉6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每隔8~10天喷1次,连续或与其他方法交替防治3~4次。②棚室栽植使用15%腐霉利烟剂,3.75kg/hm?,熏1夜,每隔8~10天1次;或用45%百菌清烟剂3.75kg/hm?,熏1夜;或喷撒5%百菌清粉剂15kg/hm?。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