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黄瓜蔓枯病

黄瓜蔓枯病

简 介

英文名Cucumber gummy stem blight异名黄瓜蔓割病、黄瓜黑腐病

黄瓜蔓枯病在各地均有发病。常造成20%~30%的减产。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茎蔓,也为害叶片和果实等部位。(1)茎蔓。茎蔓发病时,靠近节部呈现油渍状病斑,椭圆形或菱形,灰白色,稍凹陷,有时溢出琥珀色树脂样胶状物。干燥时病部干缩纵裂,表面散生大量小黑点,潮湿时病斑扩散较快,绕茎一圈便使上半部植株萎蔫枯死,病部腐烂。(2)叶片。叶片被害时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大病斑,有的病斑自叶缘向内发展呈“V”字形或半圆形,淡褐色,后期病斑易破碎,常龟裂,干枯后呈黄褐色至红褐色,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点。(3)果实。果实多在幼瓜期花器感染,果肉淡褐色软化,呈心腐症。蔓枯病多茎从蔓的表皮向内部扩展,但维管束不变色,这与枯萎病不同,病害仅造成局部烂蔓。

[病原]病原为西瓜壳二孢Ascochyta citrallium Smith.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时期称甜瓜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elonis (Pass.)Chiu et Walke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1)形态。病原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缓慢,菌落近圆形,初为乳白色,后期变为淡黄色,气生菌丝发达。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直径为182.8~188.6μm,孔口明显。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圆筒形,无色,双细胞,大小(11.2~11.4)μm×(4.1~4.3)μm。子囊座半埋生于寄主茎蔓表皮下,子囊座中形成1个子囊腔。子囊腔球形至扁球形直径为128.4~133.2μm,顶部略外露,壁膜质,黑褐色,孔口周缘壁深黑色,孔口直径为26.6~30.6μm。子囊多圆筒形,无拟侧丝,无色,稍弯,大小(100.9~108.9)μm×(11.1~11.5)μm。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双胞,两细胞大小相等,分隔处缢缩明显,子囊孢子大小(13.7~14.1)μm×(6.8~7.0)μm。(2)特性。菌丝生长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0~30℃,最适温度为25℃,低于20℃、高于30℃菌丝生长速度明显下降。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0~30℃,最适温度为30℃左右,低于20℃,高于30℃子萌发率明显下降。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5.5℃。病原分生孢子在pH3~8范围内均能萌发,最适为pH5~6,pH值高于6或低于5时,孢子萌发率迅速下降。(3)寄主。这种病原可以侵染黄瓜、冬瓜、西葫芦、南瓜、西瓜、苦瓜等。 

[侵染]病原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中,或附在种子、架杆、棚架上越冬。通过风雨及灌溉水传播,从气孔和水孔或伤口侵入。

[发生规律](1)气候因素。平均气温18~25℃,相对湿度高于85%时易发病。田间高温多雨发病重。(2)栽培因素。保护地适温高湿,通风不良利于发病。连作地、平畦栽培、排水不良、密度过大、光照不足、植株生长衰弱,发病重。

[防治](1)种子消毒。用55℃恒温水浸种15分钟,捞出后放入冷水中冷却后播种。(2)农业防治。实行2~3年轮作,最好实行水旱轮作。及时清除病株,深埋或烧毁。深耕土地,施入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浇足底水。增施磷、钾肥。采取地膜覆盖,高畦栽培,膜下浇水,这样可以降低田间湿度,同时要注意棚室的放风。(3)化学防治。保护地内的棚架、农具在使用前要用福尔马林20倍液熏蒸24小时。发病初期喷40%氟奎唑乳油 8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 500~600倍液,隔3~4天后再喷1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