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茄子菌核病

茄子菌核病

简 介

英文名Eggplant Sclerotinia rot 菌核病是茄子一种普通病害。在各地均有分布。重病田块病茎率5%~12.5%、门茄受害率30%~60%。

[为害症状](1)苗期。茎基部发病呈水渍状病斑,浅褐色,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2)叶片。病斑水渍状,后变为褐色圆斑,潮湿时长出白色菌丝,健叶碰到菌丝也会发病。(3)茎部。发生在门茄果柄着生处附近或对茄所在侧枝上,多由开败的花或幼果上的病原扩散所致,病部初呈水渍状且上下扩展,稍凹陷,后呈浅灰黄色,皮层腐烂,后期纵剖茎秆可见髓部有黑色鼠粪状菌核。(4)花蕾、花、花柄。发病时呈现水渍状湿腐,后脱落。(5)果实。常始于果面残留的花瓣处,初呈水渍状斑,后变黄褐色腐烂,湿度大时长出白色菌丝体,后期形成菌核。

[病原]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1)形态。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变黑色鼠粪状,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子囊盘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柄的长度3~15mm,伸出土面为乳白色,渐展开呈杯状。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弹射。子囊棍棒状,无色,内生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10~15)μm×(5~10)μm。(2)特性。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0℃,最高35℃。(3)寄主。这种病原可以侵染茄子等作物。

[侵染](1)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主要以菌核在田间或塑料棚土壤内越冬。(2)传播特点。春天茄子定植后菌核萌发,抽出子囊盘即散发子囊孢子,随气流传到寄主上。由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棚内3月底开始发病,5月上旬达发病高峰。

[发生规律](1)气候因素。早春连续阴雨、棚内低温高湿、种苗及土壤带菌是茄子菌核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棚内3月底开始发病,5月上旬达发病高峰,随气温迅速上升病情减轻。(2)栽培因素。地膜覆盖栽培良好的大棚,发病较少。覆膜不平,膜下杂草丛生,利于菌核萌发,加重病害发生。病健株接触,可引起发病。

[防治](1)种子消毒。种子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杀死菌核。用种子重量的0.3%~0.5%加入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拌种。(2)农业防治。菌核病严重的田块,应实行水旱轮作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避免与茄果类或十字花科蔬菜连作。定植前耕翻土壤20~25cm,埋没菌核;定植时全面覆盖地膜,阻止子囊盘出土。选用无滴膜覆盖,可明显减少水滴。早春追施粪水宜选择在晴天上午进行,忌阴天或下午施粪水,避免夜间棚内湿度过大。晴天上午保持较高棚温,让水珠雾化,下午适当延长放风时间、夜间注意覆盖保温,防止叶片结露。清理病株及时拔掉病株或剪下病枝、打去病叶、疏掉病花烂果,带出田外集中深埋,切忌随处乱扔,以免重复侵染为害。(3)化学防治。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g/m?,加干细土0.5~1kg撒施于大棚畦面上,然后播种、假植或定植。定植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灌根。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2 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 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交替使用,隔15天喷1次,连喷3~4次。连续阴雨天发病,每公顷用10%烟剂腐霉利或45%烟剂百菌清3750~4500g,于傍晚均匀布点,闭棚熏一夜。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