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茄子叶霉病

茄子叶霉病

简 介

英文名Eggplant Fulvia leaf mold 叶霉病是茄子的一种常见病害,在一些地区已成为主要病害,常年病田率20%~35%。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柄和嫩茎。(1)叶片。中、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病叶正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点和斑块,淡黄色褪绿。病斑大小不等,直径3~10mm,不整形至近圆形,具有明显的轮纹。后期病斑处变褐枯死,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干枯。病叶背面在病部生出霉层,初为白色,后渐变为紫灰色或灰褐色,霉层十分明显。条件合适时叶片正面也会长出霉层。(2)叶柄和茎部。严重时为害叶柄和嫩茎,症状与叶部相同。(3)果实。果实极少被害。病果为黑色革质,果实发病多从叶柄蔓延而来,果面上出现白色斑块,成熟果实病斑黄色下陷,后渐变黑色,最后成为僵果。

[病原]病原为褐孢霉菌Fulvia fulva (Cooke)Cif.属半知菌亚门真菌。(1)形态。菌丝体疏散,分生孢子梗由子座伸出,不分枝或偶尔分枝,直或弯曲,基部狭窄,向上渐宽,孢子梗一侧有节状膨大,能侧生为短型侧枝,淡褐至榄褐色,光滑。产孢细胞单芽生或多芽生,合轴或延伸,棍棒形或圆筒形,有疤痕。分生孢子串生,孢子链常分枝,具0~9个分隔,两端钝圆,淡褐到榄褐色,表面光滑,有时脐部稍凸出。分生孢子大小(12.5~58.8)μm×(5.0~8.0)μm,有1~4个隔膜,最多可达7个。孢子梗宽3~7.5μm,长100μm以上,往往数根成丛聚集一起。(2)特性。菌丝在10~40℃之间均可生长,以30℃为最适,低于5℃和高于45℃时不能生长。

[侵染](1)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以菌丝潜伏在种子中或以分生孢子附着于种子上越冬。病原分生孢子出生芽管,主要从寄主叶背气孔侵入。第2年遇适宜环境条件即产生分生孢子,以后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在成株期病害蔓延最迅速。(2)传播特点。病原借气流、流水或其他农事操作传播。

[发生规律](1)气候因素。多发生于早春茬各类保护地种植的中后期,连阴雨天气,气温升高,易发病。(2)栽培因素。浇水过多,管理粗放,保护地内光照过弱,通风不良而湿度长期较高,有利于叶霉病的扩展和加重为害。

[防治](1)种子消毒。种子播前应先在阳光下晒2~3天,然后用55℃温水浸种15~20分钟,并不断搅拌,再晾干备播。用1%高锰酸钾800倍液浸种30分钟,捞出冲净后催芽。(2)农业防治。与非茄科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以减少初侵染源。保护地栽培,应加强温度和湿度的管理,适时通风,适当控制浇水并及时排湿。点片发生时,及早摘除病叶并带出田外销毁。应及时整枝,增加透光性,合理施用氮肥,增施钾肥、硼肥和钙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保护地在定植前,可每公顷用生石灰1125~1200kg撒施地面,然后深翻2遍,利用石灰杀菌,并有补充钙元素的作用。(3)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喷药要安排在上午。常用农药有40%氟奎唑乳油 9 0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800~1 0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保护地定植前,用硫磺粉熏蒸大棚或温室。每430平方米大棚(棚高2.8米)可用225~230g硫磺粉加500g干锯末混均匀后,用煤球点燃密闭熏蒸一夜。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