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辣椒病毒病

辣椒病毒病

辣椒病毒病.jpg

简 介

英文名Pepper mosaic virus disease异名辣椒花叶病 病毒病是辣椒的一种主要病害。各地均有分布。露地栽培常年减产20%~30%,流行年份发病率高达50%以上。保护地栽培发病较轻。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枝条,常见有花叶、黄化、坏死和畸形4种症状。(1)花叶型。顶部嫩叶叶片皱缩,出现凹凸不平的花斑。发病初期,嫩叶叶脉呈明脉。(2)黄化型。整株叶片褪绿呈金黄色,落叶早、早衰。(3)坏死型。花、蕾、嫩叶变黑枯死脱落,顶枯。茎杆上出现褐色坏死条斑;叶片果实上出现黑褐色大型环纹,果实顶端变黄。(4)畸型。叶片细长,叶脉上冲呈蔽叶状;植株矮化,茎节缩短、僵果,叶片暗绿色。植株矮小,枝条多,呈丛枝状,结果少。大田生产中以花叶型发生较多,多数情况几种类型混和发生。

[病原]辣椒病毒病的毒源有10多种,我国已发现7种,包括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马铃薯Y病毒(PVY),烟草蚀纹病毒(TEV),马铃薯X病毒(PVX),苜蓿花叶病毒(AMV),蚕豆萎蔫病毒(BBWV)。其中黄瓜花叶病毒可划分为4个株系,即重花叶株系、坏死株系、轻花叶株系及带状株系。黄瓜花叶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是我国辣椒上的主毒原,黄瓜花叶病毒占55%,烟草花叶病毒占26%。黄瓜花叶病毒可引致辣椒系统花叶、畸形、蕨叶、矮化等,有时产生叶片枯斑或茎部条斑。烟草花叶病毒引起急性型坏死枯斑或落叶,后心叶呈系统花叶,或叶脉坏死,茎部斑面或顶梢坏死。马铃薯Y病毒引起系统性轻花叶和斑驳,引致花叶、矮化、果少等症。马铃薯X病毒引起重花叶和叶脉深绿。苜蓿花叶病毒产生系统花叶或褪绿黄斑。蚕豆萎蔫病毒引起叶片系统性褪绿、斑驳,花蕾变黄,顶枯,茎部坏死及整株萎蔫。

[侵染]病毒可在其他寄主上越冬,种子也可带毒。病毒传播主要可分为虫传和接触传染两大类。

[发生规律](1)发病时期。露地栽培于5月中旬至下旬开始发生,6~7月份盛发,8月份高温干旱后,病情加重。(2)品种与发病。不同类型的品种之间的抗病性不同,有些品种虽不抗病,但“耐病”性较好。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耐病。(3)气候因素。温度33℃以上,湿度60%以下,强光照和多雾的条件下发病较重。高温、日照较多、干旱少雨的天气条件有利于辣椒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4)栽培因素。定植过早,温度低,缓苗慢,长势弱,抗病性降低,从而发病愈重。土壤缺肥或氮肥过多病情加重。田间管理粗放,整枝打杈次数太多,操作粗糙,都会增加汁液接触传染。连作茄科作物,辣椒与其他寄主作物间作套种,椒田周围有多量病毒和蚜虫的寄主植物等情况下辣椒发病加重。

[防治](1)种子消毒。播种前用0.1%高锰酸钾液或10%磷酸三钠液浸种15~2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催芽播种。(2)农业防治。每畦辣椒可套种一行玉米,利用玉米阻挡蚜虫迁入传毒。定植时,用0.1%高锰酸钾液或10%磷酸三钠液洗手消毒,工具最好也要消毒。在进行整枝、打杈、摘果等操作中,手和工具也要用肥皂水冲洗。与非茄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采收后,彻底清园及清理田边杂草,尽可能减少毒源及传毒蚜虫。选择肥力较好的沙壤土种植,采取高畦深沟栽培,促使幼苗早长旺长,提高抗耐病能力。旱季要特别注意勤浇水,不能大水漫灌,防止土壤干旱。(3)物理防治。高温干旱时,利用遮阳网、防虫网、化纤网等设施育苗栽培,能减少蚜虫侵入,还能防止高温为害。铺挂银灰色膜避蚜,利用蚜虫有趋黄色的特点,黄色诱板诱杀,也能起到灭蚜防病效果。(4)化学防治。分苗定植前喷0.1%~0.3%硫酸锌溶液发病。发病初期喷3.85%病毒必克EW500倍液,或1.5%植病灵水剂 600倍液,或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 5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施3~4次。及时防治蚜虫。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