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豆:毛豆细菌性斑点病

毛豆细菌性斑点病

简 介

英文名Soybean bacterial blight disease异名毛豆细菌性疫病 毛豆细菌性斑点病各地均有有发生,北方重于南方,尤其在冷凉潮湿地区发病重。引起早期落叶,可减产10%~20%。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幼苗、叶柄、茎、荚和籽粒。(1)幼苗。幼苗发病,子叶上生半圆或近圆形病斑,褐色至黑色,周围为水渍状。(2)叶片。叶片发病初生褪绿小点,半透明水渍状。后转变为黄色至深褐色多角形病斑,周围有黄绿色晕圈,大小约3~4mm。在湿度大时病叶背后常溢出白色菌脓,干燥后形成有光泽的膜。严重时多个病斑汇合成不规则枯死大斑,病组织易脱落,病叶呈破碎状,造成下部叶片早期脱落。(3)茎和叶柄。茎和叶柄受害,形成褐色至黑色的水渍状长条形病斑。(4)豆荚。豆荚上的病斑初呈红褐色小点,逐渐变成黑褐色不规则形,斑点多集中在豆荚的合缝处。(5)籽粒。种子上病斑不规则,褐色,常覆一层菌脓。

[病原]病原为丁香假单胞杆菌属的大豆细菌性斑点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 Coerper)Young,Dye & Wilkic,属细菌。病原杆状,大小0.6~0.9μm,有荚膜,极生鞭毛1~3根。革兰氏染色阴性。

[侵染](1)越冬与初侵染源。细菌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可存活7~8个月。在未腐烂的病叶中可存活1年以上。第2年播种带菌种子,出苗后即发病,成为该病扩展中心。(2)传播特点。病原借风雨传播蔓延,由气孔侵入寄主进行再侵染。

[发生规律](1)发生时期。4月底到5月初,幼苗分枝期,病情开始发展,5月中至6月上开花结荚期出现高峰。6月中下旬,鼓粒、成熟期,病情又趋缓合。此后,雨量增多又可出现1次小高峰。(2)气候因素。天气阴冷潮湿利于病害发展,干热天气病害受到抑制。多雨及暴风雨后,叶面伤口多,利于该病发生。(2)栽培因素。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1)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3%的50%可湿性粉剂福美双拌种。用1g农用链霉素加水5~10kg浸种30~60分钟,晾干后播种。(2)农业防治。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合理密植,调整播期,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及时拔出病株深埋处理。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及时深翻,促使病残体加速腐烂。(3)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用2%菌克毒克水剂 250~300倍液,或1∶1∶200倍式波尔多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 4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700~800倍液。视病情每隔7天喷施1次,共2~3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