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苦瓜立枯病

苦瓜立枯病

简 介

英文名Balsam pear Rhizoetonia rot 苦瓜立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为害症状]苦瓜立枯病在北方早春育苗时易发病,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在茎部出现椭圆形或不整形暗褐色病斑,逐渐向里凹陷,边缘较明显,扩展后绕茎一周,致茎部萎缩干枯,后瓜苗死亡,但不折倒。根部染病多在近地表根茎处,皮层变褐色或腐烂。在苗床内,开始时仅个别瓜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经数日反复后,病株萎蔫枯死,早期与猝倒病不易区别。但病情扩展后,病株不猝倒,病部具轮纹或不十分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即病菌的菌丝体或菌核,且病程进展慢,别于猝倒病。

[病原]病原为立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AG-4,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菌群是一种不产孢的丝状真菌,其菌丝形态与一些子囊菌、担子菌非常接近,该菌有菌丝融合现象。菌丝在融合前常相互诱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及接触融合三种融合状态。我国已发现并建立了十多个菌丝融合群,其中AG一4是引起黄瓜、冬瓜等立枯病和玉米纹枯病的优势菌群,是个重要菌群。寄主广泛,引致多种作物病害。AG一4菌丝融合群的菌株根据菌核形态及去氧核糖核酸的氮盐基序列同源性又分为AG一4 HG—I、AG一4 HG—Ⅱ两亚群,前者在PDA培养基上形成菌核为暗褐色,后者有1/3~1/2形成灰色至白棕色菌核。立枯丝核菌分为三大群,一群是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3个或以上的细胞核,菌丝较大型,直径约6~10μm,其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nk称。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质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产生的担子桶形至亚圆筒形,比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一些,担子具3~5个小梗,其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μm×(4.5~5.5)μm,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在担子上形成2次担子。立枯丝核菌是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是由尖端紧密地和菌丝密集而形成菌丝结。菌丝融合群不同,在形态、病理、生理和生态方面也不完全相同。至于各融合群的致病特异性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目前还不清楚。

[侵染]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病菌发育适温24℃,最高40~42℃,最低13~15℃,适宜pH3~9.5。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

[发生规律]种子带菌、营养土带菌或营养土中有机肥带菌易发病;苗床地势低洼积水,或营养钵浇水过多,致使营养土成泥糊状、种芽、种根不透气易发病;长期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棚内湿度过高,3~5天后可出现零星猝倒,低温期延长,可呈慢性成片猝倒。而在高温、高湿、营养土氮肥过高的情况下,24小时即可发病,呈急性性成片猝倒。

[防治]种子消毒。用55℃温水浸种子15分钟。(2)农业防治。床苗排湿降温,加强通风,增加光照。(3)化学防治。苗床土壤用土壤消毒散6克加细土地5kg/m2,拌匀后下垫上盖。发病初期喷淋3.2%恶甲AS 300倍液,或15%恶霉灵AS 45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EC 1200倍液,或72.2%霜霉威AS 400倍液。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