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豇豆荚螟

豇豆荚螟

简 介

英文名Bean pod borer异名豇豆螟、豆螟蛾、大豆卷叶螟、大豆螟蛾 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鳞翅目螟蛾科。为害大豆、豇豆、绿豆、扁豆及刺槐、葛等豆科植物。国内北起内蒙,南至台、琼、粤、桂、滇,东面滨海,西向自陕、甘、宁入川、滇、藏。华中、华南诸省发生密度大。

[为害症状]幼虫为害豆叶、花及豆荚,常卷叶为害或蛀入荚内取食幼嫩的种粒,荚内及蛀孔外堆积粪粒。受害豆荚味苦,不堪食用。

[发生规律](1)发生世代。在华北地区年发生3~4代,华中地区4~5代,华南地区7代。(2)越冬。以老熟幼虫在土表或在浅土层内结茧化蛹越冬。(3)发生时期。每年6~10月为幼虫为害期。(4)环境因素。对温度适应范围广,7~31℃都能发育,但最适温为28℃,相对湿度为80%~85%。

[形态](1)成虫。体长10~16mm,翅长25~28mm。体灰褐色,前翅黄褐色,前缘色较淡,在中室部有1个白色透明带状斑,在室内及中室下面各有1个白色透明的小斑纹。后翅近外缘有1/3面积色泽同前翅,其余部分为白色半透明,有若干波纹斑。前后翅都有紫色闪光。雄虫尾部有灰黑色毛1丛,挤压后能见黄白色抱握器1对。雌虫腹部较肥大,末端圆筒形。(2)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8mm,体黄绿色,头部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有黑褐色毛片6个,排成两列,前列4个各生有2根细长的刚毛,后列2个无刚毛。腹部各节背面上的毛片位置同胸部,但各毛片上都着生1根刚毛。腹足趾钩为双序缺环。(3)卵。椭圆形,长0.6mm,宽约0.4mm。初产时淡黄绿色,后逐渐变成淡黄色,近孵化时卵的顶部出现红色的小圆点。卵壳表面有近六角形网状纹。(4)蛹。体长约13mm,初化蛹时黄绿色,后变黄褐色。头顶突出。复眼浅褐色,后变红褐色。翅芽伸至第四腹节的后缘,羽化前在褐色翅芽上能见到成虫前翅的透明斑纹。蛹体外被白色有薄丝茧。

[习性](1)成虫。成虫有弱趋光性,卵散产于嫩荚、花蕾和叶柄上,卵期2~3天。(2)幼虫。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蛀入嫩荚或花蕾取食,造成蕾、荚脱落;3龄后蛀入荚内食害豆粒,每荚1头幼虫,少数2~3头,被害荚在雨后常致腐烂。幼虫亦常吐丝缀叶为害。幼虫期8~10天。老熟幼虫在叶背主脉两侧做茧化蛹,亦可吐丝下落土表或落叶中结茧化蛹。

[防治](1)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并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以减少虫源。(2)生物防治。在豆田架设频振杀虫灯,诱杀成虫。(3)化学防治。在卵孵化始盛期或在豇豆开花盛期喷药,可选用20%绿得福乳油 1 500倍液或0.36%苦参碱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25%菜喜悬浮剂 1 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 1 500倍液。上述药剂最好交替使用,严格掌握农药安全间隔期。喷药时一定要均匀喷到豆科蔬菜的花蕾、花荚、叶背、叶面和株干至湿润有滴液为度。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