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蚕豆菌核病

蚕豆菌核病

简 介

英文名Broadbean cottony soft rot

[为害症状]发病多在开花结荚期,病株基部呈灰白色,引起全株枯萎。剖开病茎可见鼠粪状菌核。豆荚发病初期为水渍状,后逐渐变成灰白色,长出黑色菌核。

[病原]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侵染](1)越冬:病原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及种子中越冬。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随风传播。病株上的菌丝具较强的侵染力,成为再侵染源扩大传播。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适宜温度5~20℃,最适温度为15℃。菌核在在潮湿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长期积水时菌核只能存活1个月,而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以上。(2)发生时期:发病一般在开花后发生,病原先在衰老的花上取得营养后才能侵染健部。

[发生规律]菌核萌发要求高湿及冷凉的条件,萌发后形成的子囊需要有连续10天的水分供应,才能正常长生。

[防治](1)农业防治:选用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处理。从无病株上采种。有条件的地方可与水稻、禾本科作物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选择排水良好地块,不宜密植,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高垄地膜覆盖栽培,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收获后深耕,把菌核埋在土表3厘米以下的土层中,能遏制菌核的萌发。在子囊盘出土盛期中耕,后灌水覆地膜闭棚升温,利用高温杀死部分菌核。勤松土、除草,摘除老叶及病残体。发现病株及早处理。收获完后及时拉秧,清理烧毁病残物。棚室栽培要控制好湿度,通过控湿、保温、通风等生态防治措施,能达到较好的防病目的。(2)化学防治:①盐水当种子中混有菌核及病残体时,在播种前用10%盐水浸种,洗去菌核和病残体后,再用清水冲洗播种。②福尔马林。育苗床如用老病土,播前应进行土壤处理,即在播种前3周每平方米用40%福尔马林25~30毫升,加水2~4升处理土壤,用塑料膜覆盖4~5天,晾2周后再播种。③成株期在花后开始喷药。重点喷淋花器和老叶。每隔10~15天喷施1次,连续防治3~4次。药剂选用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④保护地栽培应增加通风10%二甲菌核利烟剂熏烟,每公顷每次用5250~6000克,每隔5~7天熏1次。也可与喷药轮换进行。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